再优秀的教练也教不好经常请假的学员 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渴望精进技能的学员,满怀希望地找到了一位公认的优秀教练。教练身怀绝技,方法得当,耐心细致,似乎成功近在咫尺。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往往并非如此——学员因各种缘由频繁缺席,最终与预期的成果失之交臂,只留下一声叹息:“也许是我没天赋”,或是“这个教练可能不适合我”。 这句看似简单的断言,背后折射出的,并非仅仅是技巧传授的失败,而是一幅关于人性弱点的深刻画卷。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外部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内心的投入与坚守,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根本。 一、 “缺席”是对自我承诺的率先背叛 每一次请假,表面上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工作太忙、身体不适、家庭琐事、心情不佳……这些理由构建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舒适区。然而,在这些理由的背后,潜藏的是人性中对困难的本能规避和对即时享乐的追求。 训练是辛苦的,进步是缓慢的,挑战是令人焦虑的。相比之下,一次请假所带来的短暂解脱,无疑更具诱惑力。于是,人性中的惰性开始占据上风,它将“坚持”描绘成一种苦行,而将“中断”美化为一次必要的喘息。学员在这一次次的“喘息”中,率先背叛了自己最初许下的诺言。一个连对自己都无法信守承诺的人,又如何能承接来自外部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艺呢? 二、 连续性,是构建能力大厦的钢筋水泥 任何技能的精进,都是一个系统性的、累积的过程。优秀的教练如同一位高超的建筑师,他能设计出精美的蓝图,准备好一流的建材(知识与方法)。但大厦的建成,需要一砖一瓦、日复一日的垒砌。 频繁请假,就如同在建楼过程中不断抽走关键的钢筋和水泥。今天缺一块砖,明天少一片瓦,整个建筑结构变得松散、脆弱,甚至可能轰然倒塌。教练今天传授的心法,需要明天在实践中固化;本周指出的错误,需要下周在练习中修正。一旦链条断裂,知识便成了断线的珍珠,散落一地,无法串联成价值的项链。教练纵有千般本领,也无法将一个星期前的内容,穿越时空般地植入到缺席者空白的大脑中。 三、 教练的困境:无法点燃一颗时明时暗的火种 教练的能量与激情,同样需要学员的积极反馈来维持。面对一个全情投入的学员,教练能看到细微的进步,能感受到思维的碰撞,能收获教学相长的喜悦。这种正向互动,是教练热情不熄的燃料。 然而,面对一个经常请假的学员,教练的热情如同在点燃一颗潮湿的木柴。刚有一点火星,便被下一次缺席的“冷水”浇灭。教练需要不断地重复、回溯、弥补,教学节奏被彻底打乱。久而久之,一种无力感会油然而生。这不是教练的失职,而是人性使然的能量耗竭——没有人能持续地向一个看不见回报的黑洞投入心血。 结语:真正的优秀,源于内心的“在场” 归根结底,“再优秀的教练也教不好经常请假的学员”这句话,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天赋、机遇和优秀的引路人固然可贵,但最终决定我们高度的,是那份在无人喝彩时依然保持的“出席率”。 这种“出席”,不仅是身体的到场,更是精神的专注、意志的坚守和对目标毫不动摇的忠诚。它意味着即使在最想放弃的时刻,依然选择穿上运动鞋走向训练场;意味着把训练视为与自己的约定,而非可有可无的选项。 请记住,教练是为你打开那扇门的人,但跨过门槛、走过漫漫长路的,只能是你自己。不要让你的梦想,在一次次的“请假”中,被消磨成一声无奈的“如果当初”。因为人性的光辉,不在于找到最好的老师,而在于成为那个永不缺席的自己。
再优秀的教练也教不好经常请假的学员 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
雪落长街情感
2025-10-03 01:31: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