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亲自“督战”,向中国开放“压箱底技术”,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9月6日,普京亲自出现在彼尔姆联合发动机工厂盯着PD-26发动机的样机,这种“亲自上阵”的画面在俄罗斯媒体里被称为“督战”。 更受关注的是,伴随此次研发推进,俄罗斯传出向中国开放这款 “压箱底” 发动机相关技术的消息,只是从技术发展节奏来看,部分领域的合作窗口已与此前不同。 PD-26 发动机的研发对俄罗斯航空产业意义重大。这款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设计推力覆盖 35 至 40 吨级,主要适配大型运输机、远程客机及重型直升机。 彼尔姆联合发动机工厂透露,目前样机已完成初步台架测试,正在优化燃油效率与降噪性能,若研发顺利,将填补俄罗斯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空白。 普京此次 “督战”,背后是俄罗斯航空动力产业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中小型涡扇发动机领域技术成熟,但大推力型号依赖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PD-26 发动机的研发被视为追赶差距的关键项目,不仅能满足国内大型装备的动力需求,还可提升航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厂现场,普京详细询问了研发进度、技术瓶颈及量产规划,相关部门也承诺将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向中国开放技术的消息,让中俄航空合作增添新维度。俄罗斯计划分享的技术,包括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核心部件的制造工艺规范,以及台架测试数据。 这些技术若实现共享,能为中俄在航空动力领域的联合研发提供基础。不过从当前情况来看,中国在部分相关技术领域已实现自主突破,比如大推力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设计、单晶叶片制造等,已形成自主技术体系,这使得合作更偏向于技术互补而非单向引进。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并非首次,此前在 CR929 远程客机的发动机选型、直升机动力升级等项目中,双方已开展深度协作。此次 PD-26 发动机技术开放,可视为合作的延伸,但合作模式需结合双方现有技术基础调整。 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快速进步,源于近十年的自主研发投入,从涡扇 - 10 到涡扇 - 20,逐步构建起覆盖不同推力等级的发动机体系,这种自主能力的提升,让中俄合作进入更平等的技术对话阶段。 目前,中俄双方已就 PD-26 发动机技术合作展开初步磋商,重点讨论技术共享范围、知识产权分配及联合研发机制。彼尔姆联合发动机工厂表示,将在年底前完成技术文档的整理与共享准备,中国相关企业也已组建技术团队,评估合作的具体切入点。 从长远来看,PD-26 发动机的研发与技术合作,将推动全球航空动力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俄罗斯的技术积累与中国的创新速度相结合,有望形成新的技术突破点,为大型航空装备的动力选择提供更多方案。 此次合作也印证,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开放与协作仍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能让合作双方在对话中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普京亲自“督战”,向中国开放“压箱底技术”,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9月6日,普京
百日依山尽
2025-10-02 19:30:50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