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三月,煤山歪脖树下,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时留下血诏:“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可翻开史料才惊觉,这位熬夜批奏章到吐血的“勤政皇帝”,手里根本不缺能臣猛将。守得住辽东的袁崇焕、剿得灭农民军的孙传庭、扛得住清军的卢象升,全是百年难遇的人才。 可他为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眼睁睁看着大明覆灭? 先说袁崇焕,这位被崇祯亲手毁掉的“辽东屏障”。崇祯元年,袁崇焕当着新帝的面许下“五年复辽”的承诺,崇祯大喜过望:不仅把辽东兵权全交给他,还赐尚方宝剑,甚至亲自为他送行。 可仅仅两年后,崇祯就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真相是皇太极设下反间计,伪造袁崇焕与清军的“降书”,而向来多疑的崇祯竟深信不疑。 更可悲的是,袁崇焕被杀时,百姓以为他真的通敌,争相买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明史·袁崇焕传》直言“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崇祯的第一个致命伤,就是对重臣毫无信任,一点风吹草动就痛下杀手。 再看孙传庭,这位能“摁住李自成”的狠角色。孙传庭在陕西练兵时,亲手活捉闯王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骑逃进商洛山,几乎把农民军连根拔起。 可崇祯偏要“急功近利”:不等孙传庭的军队练熟、粮草备足,就一次次下圣旨逼他出关打李自成。 孙传庭上书辩解“兵未练熟,不可轻战”,崇祯却以为他故意拖延,甚至怀疑他拥兵自重,连番严令催促。最终孙传庭被迫出兵,在郏县兵败战死。 可笑的是,崇祯还以为孙传庭是畏罪潜逃,连个谥号都不肯给。《明史》里那句“传庭死,而明亡矣”,道破了崇祯的第二个毛病。只想要立竿见影的胜利,却不给将领半点容错空间,把能救命的猛将逼上绝路。 还有卢象升,这位被派系内斗拖死的“明末岳飞”。卢象升带领的“天雄军”能打硬仗,多次击退清军,可当清军再次入关时,崇祯却犯了“用人不专”的大忌:一边让卢象升领兵抗清,一边又派主张和谈的杨嗣昌掣肘他,甚至暗中克扣卢象升的粮草和兵力。 卢象升在巨鹿被清军包围时,身边只剩五千人,他多次向朝廷求援,却始终没等到一兵一卒。最后他穿着孝服(父亲刚去世)力战而死,年仅39岁,死后尸体在战场上躺了八十多天才被发现。 卢象升的死,暴露了崇祯最致命的问题。他既想让大臣干事,又爱搞平衡、听小话,让忠臣良将在夹缝中送死,自己却坐视局势恶化。 其实崇祯不是没人才,而是他的“用人之术”太差。他勤政没错,可错把“勤政”当成“会治国”,总觉得大臣不如自己,听不进半句不同意见。 在位17年,他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这么折腾下来,再厉害的人才也不敢真心做事: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被迫犯错。 一旦出了问题,崇祯从不想自己的责任,只会把锅甩给大臣,仿佛杀了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煤山的那声叹息,从来不是“诸臣误我”,而是崇祯自己误了自己,误了大明。他手里握着能翻盘的好牌,却因为多疑、急躁、不敢担责,亲手把人才一个个推向死亡。 如果他能多给袁崇焕一点信任,多给孙传庭一点时间,多给卢象升一点支持,或许明末的历史,真的会是另一番模样!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袁崇焕传》 2. 张廷玉等《明史·孙传庭传》 3. 张廷玉等《明史·卢象升传》 4. 谈迁《国榷》 5. 《明实录·崇祯朝实录》
1644年三月,煤山歪脖树下,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时留下血诏:“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
璐璐评历史
2025-10-02 16:42:03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