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

蒙图信众 2025-10-02 00:04:11

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信源:百度百科——刘亚玲 1986 年的西南边境,22 岁的刘亚玲站在前线阵地入口,哨兵伸手拦下她:“同志,请出示通行证。” 她指尖紧紧攥着口袋里的硬物,掌心沁出细汗 —— 这次奔赴前线本就是瞒着部队领导的 “偷渡”,哪有什么正规通行证。 情急之下,她猛地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手榴弹,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哨兵瞳孔骤然收缩,他一眼认出这是部队给前线战士配发的 “光荣弹”,凝结着宁死不屈的信念。 看着刘亚玲眼底不曾动摇的决心,哨兵默默侧身让开道路 —— 眼前这个姑娘,怀揣着与前线战士别无二致的勇气,这份滚烫的赤诚,早已胜过了任何纸质的通行证。 就这样,刘亚玲揣着那颗象征信念的 “光荣弹”,一步步踏入了炮火纷飞的前线阵地。 进入前线后,刘亚玲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最危险的 “猫耳洞” 医疗队。 那里空间狭窄得只能蜷着身子活动,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老鼠时不时从脚边窜过更令人心悸的是,敌人的炮弹常常毫无预兆地落在附近,震得洞壁的泥土簌簌往下掉。 可刘亚玲从不在意这些,每次有伤员被抬进来,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双手被鲜血染红就用凉水匆匆冲两下,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就眯着眼继续缝合伤口。 有一次,敌人的炮弹在医疗队不远处轰然爆炸,飞溅的弹片擦过她的胳膊,鲜血瞬间浸透了军绿色的衣袖。 战友们急忙围上来,想让她退到后方包扎伤口,她却咬着牙推开众人,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伤员更需要我!” 还有一回,一名重伤员被困在前沿战壕里,刘亚玲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冲进战壕,半拖半抱地将伤员护送到后方安全地带,自己的腿被碎石划得满是血口子。在 前线的日子里,她先后参与抢救了 300 多名伤员,不少战士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看到刘医生在,我就知道自己能活下来。” 刘亚玲与前线的羁绊,远不止 1986 年这一次。从 1985 年到 1989 年,她先后四次奔赴西南边境前线,其中两次都是瞒着领导的 “偷渡”。 而这份执着的背后,是刘亚玲内心深处对军人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她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小时候,她常常坐在父亲膝头,听父亲讲部队里的故事,军人的勇敢、担当与奉献,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长大后成为医护人员,她更深刻地明白生命的可贵。“只要能多救一个战士,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值得。” 这句话,她不仅常对身边人说,更用一次次的行动践行着。 在她眼中,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守护战士的生命更有意义,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她一次次冲破阻碍,奔向最危险的地方。 1989 年战争结束后,部队为刘亚玲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城市里也有不少好工作向她伸出橄榄枝,但她却一一拒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陕西省扶风县,当一名乡村医生。 在乡村行医的日子里,刘亚玲常年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村民求医,她总会第一时间赶到。 遇到家庭困难的村民,她不仅不收医药费,还常常自掏腰包给他们买药品;村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她就定期上门体检,帮老人量血压、测血糖,耐心叮嘱注意事项。 时间久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 “贴心医生”,而她也早已把乡亲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医者仁心” 的誓言。 如今的刘亚玲已年过六旬,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身体也不如年轻时硬朗,但她依然没有停下行医的脚步。 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走村串户,便在家中开了一个小小的诊所,每天清晨,诊所门口总会早早排起队伍,来找她看病的乡亲络绎不绝。 她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简单而平淡,却充满了温暖。 从炮火纷飞的前线到宁静的乡村,从 “战地女神” 到 “贴心医生”,刘亚玲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 “奉献” 二字的重量,她的故事,也成为一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0 阅读:0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