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福康安父子都是郡王,为何待遇却有天壤之别?一字不同,里面的差别可大了。 作为乾隆朝的中枢重臣,傅恒一生征战沙场,他曾亲自率领大军平定准噶尔叛乱、督战大小金川战役等,被乾隆册封为 “忠勇郡王”。 不过,傅恒所获的郡王爵位并不属于 “世袭罔替” 范畴,而是遵循 “世袭递降” 的准则。这意味着,在傅恒死后,其子嗣承袭爵位时,爵位等级会随着世代继承不断走低。 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子,他自幼年起便聪慧出众,深得乾隆的偏爱。民间野史中甚至流传着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 的说法,尽管这一传言缺乏确凿史料的佐证,却也从侧面凸显出乾隆对他异于常人的重视。 福康安之后靠着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抗击廓尔喀入侵等重大战事中的表现,最终被乾隆册封为 “嘉勇郡王”。 与父亲傅恒有区别的是,福康安的郡王爵位获得了 “世袭罔替” 的特殊待遇,即民间俗称的 “铁帽子王” 特权,其后代子孙可世代承袭郡王爵位,无需经历等级递减。 单从爵位承袭的规则来看,父子二人的待遇差距已十分突出。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了这种悬殊的差异呢? 在清朝的爵位体系中,“世袭罔替” 爵位的稀缺性不言而喻。 在傅恒之前,整个清朝仅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等少数几个 “铁帽子王”。傅恒作为异姓大臣,能够获封郡王爵位,已然是朝廷给予的极高荣誉。 乾隆既需要通过爵位认可傅恒的功绩,又要避免打破 “世袭罔替” 爵位的稀缺性,因此给予傅恒 “世袭递降” 的郡王爵位。 此外,傅恒的家族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爵位册封。傅恒出身于镶黄旗富察氏,其姐姐正是乾隆的孝贤纯皇后。 虽然皇亲国戚的身份为傅恒的仕途提供了助力,但也让乾隆在对待他的爵位问题上更为谨慎。乾隆担心,若过度提拔傅恒及其家族成员,会引发其他皇室成员与朝中大臣的不满,破坏朝廷内部的平衡,因此在爵位待遇上特意有所克制。 而福康安领兵打仗之时,已是乾隆朝的中后期,相比乾隆继位之初,明显危机更多,相继爆发了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入侵等战事。 在这些危机时刻,福康安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相较于傅恒所处的时代,福康安的战功更有“雪中送炭”的味道,也让乾隆对他更为倚重。 乾隆在晚年,逐渐变得好大喜功,福康安作为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将领,与乾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被乾隆视作 “心腹爱将”。 为了表彰福康安的特殊贡献,乾隆打破了常规限制,赋予福康安 “世袭罔替” 的郡王爵位。 另外,福康安的个人品性与行事风格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认可。他为人豪爽豁达,作战时英勇无畏,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声望;而且,他不像朝中其他一些大臣那样结党营私、贪图私利,始终对乾隆皇帝保持着绝对的忠心。 福康安这种 “纯臣” 形象让乾隆十分满意,认为给予他 “世袭罔替” 的爵位是值得的,既能体现对功臣的嘉奖,也能激励更多朝中大臣为朝廷尽心效力。 由于傅恒的郡王爵位遵循 “世袭递降” 规则,在他死后,长子福灵安承袭爵位时,便从郡王降至贝勒;待福灵安去世后,其子丰绅济伦再承袭爵位时,又从贝勒降至贝子。随着爵位等级的不断降低,傅恒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也逐渐下滑。 尽管傅恒的其他子嗣也在朝中担任官职,但由于缺乏 “世袭罔替” 爵位的支撑,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远不能与福康安一脉相提并论。 福康安获得 “世袭罔替” 的郡王爵位后,其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迅速攀升。福康安的儿子德麟承袭嘉勇郡王爵位后,继续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家族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然而,这种来自皇权的特殊恩宠,也为福康安家族埋下了潜藏的隐患。 福康安家族的特殊地位引发了其他皇室成员与朝中大臣的嫉妒与不满。不少人认为,福康安的爵位是 “破格” 获得的,不符合清朝的爵位制度传统,因此对福康安家族心怀怨怼。 乾隆去世后,嘉靖皇帝对福康安家族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嘉庆认为福康安在任职期间存在贪腐、专权跋扈的行为,对其展开了清算 不过,由于嘉庆没有剥夺嘉勇郡王 “世袭罔替” 的爵位,福康安家族的名义地位还是很高的,毕竟“铁帽子王”就那么几个。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