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印度在藏南不敢吱声的原因,印媒揭露真相,新德里被印巴一战“怕了”。 印度在藏南的沉默,根子确实扎在当年印巴战争的旧伤里,那场仗把新德里的底气打没了,再遇上中国步步为营的主权宣示,自然硬不起来。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是这一切的起点,别看印度最后逼着东巴独立成了孟加拉国,表面上占了便宜,实际上自己也被打疼了。 战争里印度在西线损失了6600名士兵,还有529人被巴基斯坦俘虏,东巴战场上也付出了上千伤亡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这场仗没能解决克什米尔这个烂摊子,反而让印巴之间的仇恨更深,边境冲突成了家常便饭。 就说2025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后,印度发起“朱砂行动”空袭巴基斯坦,结果不仅没占到便宜,还被巴方摧毁了77架无人机,自己又死了50名士兵,最后只能匆匆同意停火。 这种打打停停的消耗,让印度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西边的巴基斯坦身上。 印度军队的兵力部署早就暴露了这个软肋。陆军的主力部队大多压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光是常年驻守的士兵就超过几十万,还要随时应对巴方的武装袭扰和恐怖活动。而藏南所在的北部边境,印度能调动的兵力连西边的零头都不到,装备更是差了一大截。 新德里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是在藏南跟中国硬扛,巴基斯坦肯定会在西边趁机发难,到时候两线作战,印度根本扛不住。这种被两面牵制的滋味,自从1971年战争后就成了印度的噩梦,也彻底浇灭了他们在边境挑事的底气。 更让印度没辙的是,中国在藏南的主权宣示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基建硬实力。2023年底启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巨型水电站,一口气砸了1.2万亿元,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印度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修电站得先修路,原来的墨脱公路经常被滑坡冲断,现在不仅拓宽加固了,桥梁负载能力还提高了三成,重型设备和物资全年都能运进去。 这意味着中国在藏南的补给线彻底通了,不管是巡逻还是驻守,都有了坚实的后盾。电站建成后每年能发3000亿度电,够三亿人用一年,这种能源实力更是印度拍马都赶不上的。 印度自己也想在边境搞基建追赶,可实力根本不允许。他们修一条边境公路能拖十几年,还经常因为材料不够停工,跟中国的建设速度比起来差远了。 印媒早就扒过,新德里高层每次开会都要讨论藏南的局势,可每次都绕不开“西边怎么办”的问题。 有印媒直白地说,现在印度在克什米尔每多驻一个营的兵力,藏南就少一分应对的底气,这种两难局面都是当年印巴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中国的行动还特别讲究“阳谋”,修电站前主动公布技术细节,说清楚河水一滴不少流到印度,还邀请印度参与水资源合作。这就让印度想挑事都找不到借口,只能嘴上喊着“生态风险”,背地里却没办法阻止。 要知道,雅鲁藏布江下游是印度东北六邦的水源命脉,中国真要做点什么,印度根本扛不住,可中国偏不那么做,就是用这种步步为营的方式夯实主权,让印度明白硬来没有任何好处。 当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还让印度在国际上丢了不少分,战后他们跟美国关系冷淡,只能靠苏联输血,可苏联倒了之后,印度的武器进口就成了大问题,好多装备都得从俄罗斯买,维修保养还得看人脸色。 反观中国,不管是武器还是基建技术都能自己造,这种自主实力更是印度缺乏的。 所以说,印度在藏南不敢吱声,真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没底气。1971年印巴战争留下的两线牵制难题,让他们把主力困在了西边;中国在藏南实打实的基建和能源布局,又让他们在实力上彻底没了优势。 印媒揭露的真相其实很简单:新德里不是不怕藏南的变化,而是被当年的战争旧伤和现在的现实困境捆住了手脚,根本硬不起来。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