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使用俄语的人数在增加。 9月29日,乌克兰语言监察专员埃琳娜·伊万诺夫斯卡娅表示,乌克兰使用俄语的人数正在增加。 说白了,乌克兰境内俄语使用人数的增加,不过是战争初期的语言应激反应褪去后,社会回归常态的一种自然表现。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说说乌克兰的语言底子。2012年那部《国家语言政策基础法》不是凭空来的,当时全国27个行政区里有13个地区的俄语母语者超过10%,按照法律规定,这些地方的俄语能和乌克兰语一样当官方语言用,不管是去政府办事还是孩子上学,都能用俄语。 这种状态持续了八年,直到2020年新的《国家语言法》出台,才把乌克兰语的地位提得更高。 但语言这东西不像开关,说关就能关,东部和南部那些地方,俄语早就融进了生活里,街坊邻居聊天、商店里买东西、家里教育孩子,都是俄语更顺口,这种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哪能因为一部法律就彻底改变。 2022年的语言"噤声"更像是情绪驱动的结果。那时候整个国家都在抵抗,语言成了表达立场的最简单方式。 各地都在收紧俄语使用,学校里砍俄语课,媒体上减少俄语内容,连公职人员在公开场合说俄语都可能被指责。这种氛围下,大家不是不想说,是不敢说,毕竟谁也不想被当成"立场有问题"。 但这种靠情绪维持的语言选择,根本经不起时间磨。战争从闪电战变成拉锯战,每天要操心的是避难、物资、家人安全,谁还有精力盯着别人说什么语言?当生存压力盖过政治情绪,人们自然会捡回最舒服的沟通方式。 现在俄语用得多了,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世行的数据摆在那儿,2021年乌克兰还有4429万多人,到2023年就只剩3773万左右了,两年少了六百多万人。 这些流失的人口里,年轻人占了大头,他们要么去了西部相对安全的地方,要么直接出了国。留在东部和南部的,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这部分人本来就是俄语使用的主力。之前因为战争紧张藏着不说,现在氛围松点了,自然就恢复常态了。 在那些靠近前线的避难所里,你听着大概率都是俄语交流,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国,是这些中老年人用俄语能更清楚地表达需求,传递信息。 政策执行上的两难也给了俄语空间。 伊万诺夫斯卡娅说不能用暴力手段推语言政策,因为乌克兰要融入欧洲,而欧洲讲究"自主选择"。 这就有点拧巴了:一方面要强化乌克兰语的国家地位,另一方面又不能强迫别人不说俄语。2022年确实有地方因为公职人员说俄语开罚单,但后来发现行不通,比如在哈尔科夫这种俄语区,用俄语通报避难信息才能让更多人听懂,总不能为了语言政策耽误救人吧? 这种实用主义的妥协,其实就是政策弹性的体现。而且俄罗斯那边也没闲着,通过卫星频道和网络平台往乌克兰输俄语内容,在信息管控没那么严的地区,这些内容确实能留住一部分俄语使用者。 伊万诺夫斯卡娅说这是"危险趋势",危险不在语言本身,在背后的政治解读。 俄罗斯一直把"保护俄语族群"挂在嘴边,俄杜马还说要帮乌克兰的俄语家庭搞教育。要是乌克兰境内俄语使用多了,俄罗斯很可能拿来做文章,说"乌克兰政府不尊重俄语居民",甚至借机升级干预。 更麻烦的是语言背后的国家认同——战争还没结束,国家还在面临分裂风险,要是语言使用分成两派,很容易加剧社会撕裂。东部说俄语的觉得自己被排斥,西部说乌克兰语的觉得对方"亲俄",这种对立对国家统一没好处。 所以专员提出的"教育引导+榜样示范"算是个务实的办法。教育引导就是从小孩抓起,现在学校里乌克兰语是主导,等这代孩子长大,自然会更习惯用乌克兰语;榜样示范就是让官员、明星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多在公开场合说乌克兰语,慢慢形成风气。 这种方式不搞强制,既符合欧洲的价值观,又能通过长期影响改变语言生态。毕竟语言政策不是要搞"一言堂",而是要在国家文化认同和个人语言权利之间找平衡。要是急着一刀切,反而会激起反感,适得其反。 说到底,俄语使用人数增加是乌克兰当下特殊处境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什么"亲俄势力抬头"的信号,也不是"乌克兰语推广失败",就是一个战乱国家在恢复社会常态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波动。 关键是怎么应对这种波动——既不能放任不管让俄罗斯有可乘之机,也不能搞极端政策逼得民众反感。伊万诺夫斯卡娅的警惕是对的,但解决问题靠的不是焦虑,是耐心。 等战争结束,社会稳定下来,加上持续的教育引导,语言生态自然会慢慢向乌克兰语倾斜。现在最该做的,是让语言回归沟通工具的本质,而不是把它变成政治斗争的武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