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4岁的贾平凹,娶27岁的护士郭梅为妻,婚后,他问妻子:“我每周可不

如梦菲记 2025-09-30 14:44:52

1996年,44岁的贾平凹,娶27岁的护士郭梅为妻,婚后,他问妻子:“我每周可不可以去一趟前妻那里,履行一下丈夫的责任?”没想到,郭梅居然同意了,这令贾平凹大呼:“这辈子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新婚之夜,44岁的贾平凹向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妻子郭梅提出了一个请求:能否允许他每周去前妻家探望女儿,履行作为父亲的责任。   这个在旁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要求,郭梅没有犹豫便答应了,贾平凹当时激动得说出那句"这辈子值了",这句话的分量远比表面听起来更重。   四年前的1992年,贾平凹与第一任妻子韩俊芳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这段从大学时期开始的感情,在柴米油盐和聚少离多中逐渐消磨殆尽。   离婚时贾平凹什么都没要,房子、存款全部留给了前妻,唯独女儿浅浅的抚养权他也没能争取到,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他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写作中,频繁的出差和创作让他缺席了女儿成长的许多重要时刻。   离婚后,这种缺席变成了更深的遗憾,他看着女儿在前妻家生活,自己只能偶尔去探望,那种无法参与女儿日常生活的痛苦,成了他心中最深的刺。   更让贾平凹痛苦的,是目睹了两位文坛挚友的悲剧,路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病魔已经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消失了三个月的妻子突然出现在病房,带来的不是关怀,而是一纸冰冷的离婚协议。   路遥在病床上颤抖着签下自己的名字,贾平凹站在走廊里捂着嘴哭泣,路遥反而安慰他不要委屈自己,陈忠实患舌癌后骨瘦如柴,拉着贾平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那双手传递出的是对人生遗憾的深深不甘,这两位朋友的遭遇像两记重锤,敲打着贾平凹的心。   1993年,积压的情绪和过度劳累让贾平凹病倒住院,在那间病房里,他遇到了27岁的护士郭梅,郭梅不是普通的护士,她是贾平凹作品的读者,尤其喜欢那本充满争议的《废都》。   她理解文学创作的艰辛,懂得一个作家在作品中倾注的心血,这种理解对贾平凹来说太珍贵了,因为他的第一段婚姻里,妻子从来不认可他的写作,甚至觉得那是不务正业,每次他伏案创作到深夜,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抱怨和争吵。   郭梅在病房里细心照顾贾平凹,给他带饭,陪他聊文学和人生,这种照顾不是职业性的例行公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   出院后两人保持着联系,在三年的相处中,郭梅逐渐了解了贾平凹的全部过往,包括他失败的婚姻,以及他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她看到了一个父亲内心的柔软和痛苦,也看到了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外承担的重负。   新婚之夜提出那个请求时,贾平凹内心其实充满忐忑,他知道这个要求有多么不合常理,新婚妻子刚进门,丈夫就要每周往前妻家跑,这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可他实在放不下女儿,那种作为父亲却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的煎熬,让他不得不开口,郭梅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她说既然选择和他在一起,就要接受完整的他,包括他作为父亲的责任,她理解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牵挂不会因为婚姻的结束而消失,这份责任应该得到尊重。   婚后的生活证明了郭梅不是简单地容忍或妥协,她主动承担起家中的各种事务,让贾平凹能够安心创作,也能定期去看望女儿,这种支持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成全。   在这样稳定的家庭环境中,贾平凹的创作进入了爆发期,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他完成了16部作品,《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古炉》展现出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挖掘,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郭梅默默守护的那个安稳的家。   17岁的年龄差在他们的婚姻中并没有成为障碍,真正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并且相处融洽的,是对责任和理解的共同认知,贾平凹需要的不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而是一个能够理解他、支持他履行各种责任的伴侣。   郭梅也不是图什么名利,她爱的是那个在文字中倾注生命的作家,是那个即使再婚也不愿放弃父亲责任的男人。   当贾平凹说出"这辈子值了"这句话时,他指的不是娶到了一个愿意妥协的妻子,而是在人生的下半场找到了可以完全坦诚相对、互相成全的人,这种值,值在不必隐藏自己的牵挂和责任,值在可以做完整的自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台海网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