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人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不曾想,有人却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科学家丈夫钱学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2月5日,92岁的蒋英在北京301医院安静离世,几天后,一场规格极高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上千名来自音乐界的名人、学生以及普通民众前来送别。 这样的待遇让一些人心生疑惑,他们认为蒋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她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但真的如此吗? 1943年,24岁的蒋英站在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的舞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女高音选手,她用自己的歌喉征服了所有评委,最终摘得桂冠。 她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亚人,这个成就足以让她在国际声乐界占据一席之地,德国”德律风根”唱片公司甚至主动找上门来,提供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录音合约。 1947年5月31日傍晚,上海兰心大戏院里座无虚席,蒋英的回国首场独唱音乐会吸引了整个上海滩的目光。 著名钢琴家马果林斯基为她伴奏,她连续演唱了16首曲目,从欧洲经典咏叹调到中国传统民谣《道情》《凤阳花鼓》,整场演出持续三个多小时。 作家金庸后来撰文评价这场音乐会,用”声震屋瓦”四个字形容她的歌声,称她完全是在歌剧院演唱大歌剧的派头,那一晚的蒋英,光芒万丈,前途无量。 就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蒋英的人生出现了转折,1947年,她与青梅竹马的钱学森重逢并结婚,两家是世交,蒋英三岁时曾被过继到钱家,改名叫钱学英,与大她八岁的钱学森以兄妹相称。 婚后不久,她跟随丈夫前往美国波士顿定居,钱学森在客厅里为她放置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但蒋英清楚地知道,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她原本可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世界级的歌唱家,但她选择了把更多时间用来照顾家庭,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 1955年9月,在经历了五年的软禁和阻挠后,蒋英一家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到中国,在那段暗无天日的被监禁岁月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音乐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 回国后,钱学森投身到高度保密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经常几个月音讯全无,蒋英理解并支持丈夫的选择,同时开始在另一个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1959年,蒋英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从那时起,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45年,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上,一对一地悉心指导每一个人。 在那个教学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她自费为学生录制各种教学录音带,详细讲解歌词翻译、发音技巧、作品背景以及演唱状态。 学生们回忆说,蒋英有十分本事却要花二十分在学生身上,她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而不仅仅是老师。 在她的培养下,傅海静、祝爱兰、多吉次仁、杨光、赵登营等一大批优秀歌唱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声乐界的中流砥柱。 除了教学,蒋英在学术研究上同样成果丰硕,她翻译了《歌唱音响学》等专业著作,编译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多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教材,还选编译配了《世界著名女高音咏叹调》等歌剧教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声乐教学资源。 钱学森曾说,正是蒋英介绍给他的音乐艺术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让他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在科研遇到难题时,蒋英的歌声常常能让他豁然开朗,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授予她杰出贡献奖,2002年,她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她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顾问。 2009年10月,钱学森逝世,蒋英陷入巨大的悲痛中,整日独自发呆流泪,2012年2月,在与世长辞前,她看着身边的学生,轻声说出最后的话:“你们永远在我心里。” 那面覆盖在她遗体上的党旗,不是因为她嫁给了谁,而是对她本人一生成就的最高认可,她用自己的双手在音乐教育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培养了无数人才,为国家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荣耀,她当之无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钱学森夫人蒋英在北京逝世 为军事家蒋百里之女
·1964年,1个新疆知青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毫不客气地指出钱学森的错误。没想到,
【8评论】【10点赞】
用户15xxx58
当然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