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江率部登滩浒山岛,却未见情报中的海匪。他猛然发现岛上300百姓男人竟占半数。恍然大悟:海匪就在人群中! 1950年6月16日,杭州湾滩浒山岛,陈雪江站在25吨炮艇的驾驶舱里,望远镜里映出全岛300余百姓。 这些渔民模样的男女老少中,竟然近半是青壮年男子。 他突然攥紧望远镜:“不对!海匪就在人群里!” 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支炮艇大队首次出海作战。 此刻,这位从陆军转型的“旱鸭子”指挥员,用最朴素的观察力,撕开了海匪黄八妹部的伪装,揭开了新中国海军首次渡海作战的序幕。 陈雪江的前半生,是陆军里的“拼命三郎”。 1920年出生在安徽枞阳的他,17岁参加抗日游击队,当过敢死队队长、连长、团参谋长,次次战斗总是冲在最前面。 1949年8月,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张爱萍司令员点将:“要个懂战术、能啃硬骨头的,就陈雪江!” 可海军对他来说是张白纸。 他连天文导航都不会,只学过地文航行。 见过最大的船是长江里的木帆船,25吨的炮艇在他眼里像“会跑的铁皮盒子”。 更难的是带队伍。 炮艇大队45艘艇,船员多是国民党起义人员、陆军转隶战士,有人嘟囔:“拿木船打海战?风浪里怕要翻成饺子!” 陈雪江没辩解。 他带着骨干蹲在码头,把日军遗留的炮艇图纸翻得卷边。 夜里抱着航海手册,在黑板上画潮汐线。 遇到晕船吐得直不起腰的战士,他拍着对方肩膀:“我坐第一艇,翻了我先下,你们跟着学。” 就这样这支“拼凑”的舰队,成了新中国海军的“黄埔一期”。 1950年6月,华东海军接到命令:“清剿盘踞滩浒山岛的海匪黄八妹部!” 情报说岛上有百余名海匪,可陈雪江率16艘炮艇杀到时,只见到处是晾晒的渔网、修补的木船,连个持枪的影子都没有。 “海匪跑了?”陆军指挥员鲁突急得直搓手。 陈雪江却盯着人群,全岛300人,青壮年男子占了一半。 “正常渔岛,男人多出海,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孺。” 他心里一紧,“这些人,怕是换了衣服的海匪!” 当鲁突喊“谁是海匪”时,人群沉默。 两名被黄八妹俘虏过的解放军战士突然站出来:“那几个戴斗笠的,是黄八妹的‘八大金刚’!” 原来,黄八妹见解放军来得快,让手下把枪扔进水塘,混进百姓里装渔民。 陈雪江一声令下,46名海匪被揪出,他们哆哆嗦嗦交待:“大当家去嵊山岛了,明天回来!” 这场“无预期的胜利”,成了人民海军首次渡海作战的经典。 陈毅司令员拍电报:“小艇能出海,还能打胜仗!” 虽然滩浒山岛首战告捷,可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1950年7月,炮艇大队接到新任务:“配合陆军解放上下大陈岛。” 敌舰“精忠1号”“新宝顺”号吨位是炮艇的十倍,装甲厚得能挡机枪。 陆军首长着急的直摇头:“小炮艇硬碰大舰,怕是送人头!” 陈雪江带着艇长们在海图前熬了三夜。 他拍着桌子:“咱艇小、快、灵活!打夜战、近战,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补火力!” 战斗打响那天,3号炮艇孤身撞向敌舰,被击沉的瞬间,陈雪江眼睛红了:“改佯攻大陈,主攻披山岛!” 深夜,8艘炮艇摸黑扑向披山岛。 面对“新宝顺”号的巨炮,陈雪江大喊:“撞它尾部! ”炮艇开足马力,钢铁船头狠狠楔进敌舰船尾。 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上去,一声巨响,“新宝顺”号沉入海底。 此战,人民海军用小艇撞沉大舰,成了劣势装备克敌的教科书案例。 1953年,台湾当局叫嚣“反攻大陆”。 陈雪江率巡逻艇大队,协同陆军进攻温州湾外的“四岛”。 他制定“敌进我进”战术。 陆军佯攻牵制,海军绕后包抄。 5月29日晚,8艘炮艇摸上羊屿、鸡冠山,另两路炮艇直插大、小鹿山,抵近射击掩护登陆。 激战一夜,四岛全被拿下,歼敌230余人,还活捉了敌少将司令何卓权。 更漂亮的是,他们打退了胡宗南1600人的反扑,开创了我军登陆反登陆的胜利先例。 陈雪江原名陈来扣,父母取“来了就扣住”的吉兆。 谁能想到,这个曾怕海的孩子,最终成了“扣住”海疆的海军宿将。 从1950到1965年,他指挥30余次海战,航迹遍布苏浙闽海域。 他带的部队,成了“小艇打大舰、跳帮抓俘虏”的传奇。 他本人,从陆军副团长成长为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授上校,1964年晋大校。 1995年,80岁的陈雪江在上海逝世。 家乡人说起他,总爱提“陈来扣”,那个扣住命运、扣住海疆的农家子弟,用一生证明,最猛的“虎”,是敢闯新海的“蛟龙”。 就像他指挥首战时说的:“船小怕什么?心齐、胆壮,小艇也能撞翻大舰!” 这股子劲头,至今仍在人民海军的舰笛里回响!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陈雪江(海军上海基地原副司令... 、上观——【钩沉】70年前,人民海军首批主要作战部队在上海组建)
陈雪江率部登滩浒山岛,却未见情报中的海匪。他猛然发现岛上300百姓男人竟占半数。
炎左吖吖
2025-09-30 08:50: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