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做挑夫17年养活3个孩子,却被全村人排挤,连丈夫的哥哥都对她厌恶至极,公婆对她更是恨之入骨,然而他们口中的“恶女人”却被央视点名表扬。 在很多人童年记忆里,《挑山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讲述了靠肩挑人力将货物送上山顶的辛劳身影。 通常,挑山工都是体格强壮的男人,因为这种工作不仅要有力气,还得有耐力,普通人很难长久坚持。 但是在安徽齐云山曾有一位特别的挑山工,她是个女人,名叫汪美红,来自四川,1990年嫁到齐云山脚下,第二年生下一个儿子。 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一家人都非常的高兴,想着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这孩子好像和别人不太一样。 孩子皮肤泛粉、头发雪白,眼睛对光没有反应。医生诊断他患有先天性白化病和失明,在那个闭塞的年代,村里人迷信,把孩子当成“不祥之兆”,甚至有人劝她放弃抚养。 但汪美红不愿意放弃这个孩子,好在丈夫陪她一起扛。 两年后,汪美红又生下一对健康的龙凤胎,家里一度充满欢笑,丈夫每天忙着打渔,日子虽然辛苦,却有盼头。 可好景不长,1994年的一天,丈夫外出捕鱼再也没有回来,带回家的只是一纸噩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婆家人悲痛欲绝,却把怨气全都撒在汪美红身上。 “克夫”“扫把星”的骂声当着她的面响起,毫不留情,娘家人心疼她,劝她改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她低头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大儿子只有四岁,眼睛看不见;一对龙凤胎才刚学会叫“妈妈”。这一刻,她明白自己不能走。 重新嫁人或找份普通工作,也许能让自己过得轻松些,但那意味着孩子可能被忽视,甚至被迫辍学,汪美红不愿意,她要的不只是把孩子们养活,而是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能上学读书。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能继续上学,汪美红咬咬牙,决定挑起比以往更沉重的担子,她四处打听,最后得知景区里一直缺人挑山,把游客的行李、山上的米面、油盐、水泥一趟趟挑上山。 这是一份出了名的苦差事,刚开始的那天,她被安排挑两桶山泉水上去,每桶二三十斤,陡峭的石阶一眼望不到头,扁担压在肩头,仿佛压在心口。 走到半山腰,她腿发抖,肩膀火辣辣地痛,差点把担子丢下。可一想到家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深吸一口气,硬是一步一步挪到了山顶。 别人一趟就歇,她常常一天跑三四趟,每一分钱,她都精打细算地攒起来,给孩子买米买面,给大儿子买盲杖,给龙凤胎交学费。 日复一日,她用一根扁担和一双磨出了厚茧的手,把一家人从绝境里拉了出来,这一挑,就是整整十七年。 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汪美红用一根扁担把三个孩子一点点拉扯大,她的肩膀早已被磨出厚茧,腰也落下了病根,但看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大儿子从小双目失明,却在母亲的鼓励下自强不息,后来学了推拿按摩技术,在上海一家盲人按摩中心找到稳定的工作,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说自己能养活自己了,要妈妈放心。 龙凤胎更是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女儿性格沉稳,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立志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儿子则走上了理工科的道路,被理工大学录取,将来想做科研工程师。 两所大学得知他们的家庭情况后,都主动减免了学费和生活费,还给予奖学金和助学金,让姐弟俩能够安心读书。 汪美红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人知道。2011年,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亲自来到齐云山,沿着她曾无数次走过的台阶,拍摄了专题纪录片《谱写坚强母爱的女挑夫》。 镜头里,她依旧背着扁担,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却面带微笑讲述自己的人生。 2012年,她又成功当选“心动2011·安徽年度新闻人物”。颁奖现场,台下观众起立鼓掌,经久不息,许多人眼眶湿润。 汪美红却只是腼腆地笑着,说自己没什么伟大,只是个普通母亲,“只要孩子们能好好活着、好好读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她的故事被改编成沪剧《挑山女人》,连演九年,拿了二十多个奖,后来又拍成电影,捧回了金鸡奖。她因为出名,前前后后去了北京九次。 可这些光环,却让村里人的嫉妒和恨意更深了,听说有基金会捐了30万给困难母亲,村里人都以为钱全给了她,跑上门来找她要,她只是平静地回应:“我不靠施舍,钱要靠自己赚。” 电视台来采访,有村民故意凑到镜头前说她坏话,她假装没听见,扭头就走。她从没怨过谁,只觉得是“自己的命不好”。 大约十年前,齐云山通了公路,挑夫这行当也就慢慢没了,她年纪大了,挑不动了。政府帮她在山上开了个小茶馆,取名“挑山女茶馆”,成了山上的一个景点,墙上挂着她的照片和报道。 孩子们都走了,她却离不开这座山,她说不在山上,“心里感觉少掉一块”,之后她还在山下的老房子上加盖了一层,砖瓦水泥全是自己一担担挑上去的,想着以后改成民宿。 她对这座山充满了感激,总说:“是齐云山养大了我的孩子。”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失足”工作习惯了的女人还能从良嘛
【18评论】【29点赞】
用户11xxx53
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