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沙漠,长期以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地球的癌症”,其环境恶劣、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土地干旱贫瘠,是人类生态治理中最棘手的课题之一,治沙难,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缺水。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过各种治沙方法,但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仍然是“种树”。一棵又一棵树被栽种在沙漠中,试图让黄沙变成绿洲。 人们在酷暑和风沙中挥汗如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智慧,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尤其是水源问题,成为了制约沙漠植树的核心瓶颈。 沙漠里,即便是最耐旱的树,也需要基本的水分才能存活,沙漠本身水资源稀缺,无论是引水灌溉,还是深挖地下水,水源供给都显得力不从心。 传统方法往往耗费巨大,却难以覆盖大面积植树的需求,这让很多人对治沙望而却步。 但是科学家和治沙实践者并未放弃。他们开始尝试通过创新技术和生态工程,解决沙漠缺水难题。 令人惊叹的是,有人在沙漠中成功种下了大面积树木,而几乎不需额外浇水。那些树木不仅存活下来,而且生长得越发茁壮,枝叶苍翠、精神抖擞,仿佛沙漠本身被赋予了生命力。 事情要从1991年说起,当时年仅17岁的田新明就揣着200块钱闯进了内蒙古的阿拉善沙漠,一头扎进了种树这件“不可能”的事里。 他和伙计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几十公里外拉水来浇树。可沙漠的脾气太暴躁了,一年蒸发掉的水分有3000毫米,下的雨却不到200毫米。 结果可想而知,树苗的成活率连10%都不到,一棵棵死掉的树苗,像墓碑一样插在沙里。 直到有一天晚上,这正盖着一个塑料布睡觉的时候,被蝎子给蛰醒了,看到塑料布上的水珠让他茅塞顿开:沙漠里不是没水,是水留不住! 白天热死,晚上冷死,这超过40℃的巨大温差,不就是老天爷在免费变“水汽魔术”吗?他苦苦追寻的答案,原来就藏在最基本的自然现象里。 可他没有回头。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钻研后,终于在11年后,他成功研发出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无水植树”方法,为荒漠绿化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他的方案简单而巧妙:在每棵树的根部两侧各安置一个特制塑料袋。白天,太阳高照,袋子吸热膨胀,将内部水分牢牢锁住。 夜晚,温度骤降,袋子收缩,缝隙间的坡面将冷凝水引导至树根,实现自动灌溉,这种方式就像一个极简版的“自动水系统”,无需人工操作,也不依赖电力或复杂土建设施。 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省力,更在于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 在传统方式下,一棵树在沙漠里需要至少20元的植入成本,而“无水植树法”将成本压低至仅2元,大幅降低了大规模造林的门槛,也让贫困地区或偏远荒漠能承担起大规模绿化工程。 技术落地后,他的“无水植树法”不再是停留在试验田的概念,而是真正实现了生根、开枝、散叶。 从内蒙古阿拉善到甘肃敦煌,从宁夏沙坡头到陕西榆林,他陆续建立了11个试验基地,总植树数量超过300万棵,主要栽种耐旱品种如红柳、梭梭、沙木蓼等。 数据显示,这些采用无水植树技术的沙漠植物成活率高达85%以上,远超传统灌溉方式平均30%的成活率。 这袋子也不是凡品,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田新明跑遍了塑料厂,最后跟厂家合作,搞出一种高分子新材料。 这种材料耐高温、抗风沙,能透气但又不透水,最牛的是能用九年,到期还能完全回收,解决了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2011年,这项心血之作终于拿到了国家专利。 这股来自中国乡土的绿色智慧,很快就传到了国外,2019年,卡塔尔引进了这项技术,在盐碱化严重的沙漠里种了200棵树,一年后全活了。 沙特阿拉伯更直接,用它省掉了育苗环节,成本直接砍半。阿联酋干脆把它列为国家级绿化工程的核心技术。 更关键的是,这套“无水植树法”不仅解决了水源问题,更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层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塑料袋采用的是特殊环保材料制成,耐用且可降解,经过9年使用周期后,可完整回收再利用,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 整个系统无需挖井打泵,也不需要电力输送,更不依赖任何高昂的维护成本。 这意味着,整个植树过程完全实现了“绿色、自循环、低碳”。从树苗种下到稳定生长,几乎无需人为干预,能源消耗极低,同时避免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性利用,真正做到了生态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国际上也高度评价这一方案。联合国环保署(UNEP)称其为“最具全球推广潜力的低资源植树方案”,认为这不仅是一项治沙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
不吃药的五块
2025-09-29 18:09: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