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年冬,长安宫城,五百多名手持刀斧的太监冲进中书省,见人就砍。宰相李训等大臣被乱刀砍死,头颅悬挂在宫门示众。殿前上千具尸体堆叠如山,这场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带头的是皇帝亲信大太监仇士良。 这场宫廷惨剧的根源,要追溯到唐文宗即位之初。820年代以来,宦官势力日益膨胀,不仅掌控神策军,还直接干预朝政。 文宗的祖父宪宗、兄长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这使得文宗对宦官集团既畏惧又痛恨。835年春,文宗秘密召见翰林学士宋申锡,试图铲除宦官势力,不料计划泄露,宋申锡反被贬斥。 这次失败让文宗更加谨慎,他转而启用李训和郑注这两位出身寒微的官员。 李训精通经学,郑注擅长医术,二人通过王守澄的引荐获得晋升,却暗中策划对付宦官集团。他们首先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除掉了大太监陈弘志和王守澄,为最终行动扫清障碍。 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拂晓,李训在紫宸殿向文宗呈报:"左金吾厅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下甘露。"这是祥瑞之兆,文宗当即命宰相及百官前往察看。 李训事先在左金吾厅院内埋伏了数百名亲兵,计划在仇士良等宦官首领到场时一举歼灭。 辰时三刻,仇士良率领鱼志弘等数十名宦官抵达左金吾厅。就当他们即将进入后院时,一阵北风吹起幕布,露出埋伏士兵的衣甲。仇士良惊觉有变,立即率众宦官向外突围。 守门金吾卫士兵措手不及,竟让仇士良等人逃脱。 宦官集团迅速控制了内廷,他们关闭宫门,调集神策军五百余人,全副武装直扑中书省。这些平日侍奉皇帝的宦官,此刻化身凶狠的杀手。 中书省内正在办公的官员猝不及防,顷刻间血溅厅堂。 宰相李训见事败露,急忙换上一身绿色低级官服,骑马逃出长安城,投奔终南山的一座寺院。 三日后,他被当地驻军捕获,枭首送回长安。与此同时,另一宰相王涯正在政事堂用膳,被闯入的宦官士兵当场擒获。年过七旬的王涯在严刑逼供下,被迫承认"谋反"罪名。 大屠杀持续了整整一日,不仅中书省官员几乎被屠戮殆尽,连在尚书省、门下省办公的其他官员也难逃厄运。 士兵们按照宦官提供的名单,在各部门间搜查追捕。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虽未参与密谋,但因曾在左金吾厅布置伏兵,也被处决。 事变次日,仇士良下令将李训、王涯等十一人的首级悬挂在兴安门外示众。同时,神策军在全城搜捕涉案人员,遇难者亲属、门生、部曲超过千人。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官员上朝前都要与家人诀别。 郑注当时率领五千精兵驻扎在凤翔,原本计划接应长安的行动。消息传到凤翔时,监军宦官张仲清假传圣旨,在营中设宴诱杀郑注。郑注的首级被快马送往长安,他的军队顷刻瓦解。 甘露之变彻底改变了晚唐的政治格局,宰相制度名存实亡,朝廷政务完全由宦官把持。文宗皇帝被软禁在宫中,每次朝会都有宦官持刀护卫。 仇士良晋升为右骁卫大将军,鱼志弘为左骁卫大将军,共同执掌朝政。 事变后的清算持续了数月,遇难官员的财产被没收,亲属或被处死,或流放岭南。翰林学士李孝本试图藏匿在亲戚家中,仍被搜出处决。甚至一些与事件毫无关联的官员也遭到诬陷,朝堂为之一空。 地方节度使对这场事变反应各异,有些上表祝贺"平定叛乱",有些则保持沉默。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私下对幕僚说:"朝廷自毁栋梁,他日必受其害。"这番话代表了藩镇对中央政权进一步的不信任。 仇士良在掌权期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宦官专权体系。他任命亲信宦官分掌枢密使、宣徽使等要职,控制军队和财政。每逢朝会,文宗只能按照宦官拟定的诏书宣示,不得有任何更改。 这场事变的影响深远。不仅使文宗中兴的希望彻底破灭,更开启了唐代宦官专权最黑暗的时期。直到二十年后黄巢起义爆发,宦官集团仍然把持着朝政,直至唐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甘露之变后第七年,文宗在抑郁中去世,终年三十一岁。临终前,他对侍从的最后一句话是:"受制家奴,愧对祖宗。" 信息来源: 《新唐书》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835年冬,长安宫城,五百多名手持刀斧的太监冲进中书省,见人就砍。宰相李训等大臣
南风意史册
2025-09-29 13:50: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