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离中国很远,但有一个犹太州就在中国的外东北故地。如果当时以色列选择在这个地方,那可是件麻烦事。 这个“犹太州”计划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苏联正处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时期,国内民族问题复杂多变。 苏联政府为了安抚境内的犹太人口,同时也为了在边疆地带加强控制,决定在远东的犹太自治州建立一个犹太人聚居区。 这个地方叫比罗比詹,靠近中苏边境,地处黑龙江以北,气候寒冷,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从今天的地图来看,这个地方距离中国的黑龙江省不到一百公里,曾是清朝的领土,后在中俄不平等条约中割让出去。 比罗比詹的设立并非为了建立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作为苏联形式上的民族自治区域,但它在当时确实被一些犹太人视为“家园的可能性”。 更有意思的是,二战前后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寻找建国地点时,并非一开始就锁定了巴勒斯坦。 其实,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地区都曾被考虑作为犹太人国家的候选地,非洲的乌干达、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甚至美国的阿拉斯加都榜上有名。 而比罗比詹虽然并非由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主动提出,但其现实存在的状态,确实也吸引了一部分犹太人向这片偏远的土地迁移,苏联政府还特意在当地推广使用意第绪语,甚至设立了意第绪语的学校与报纸。 不过,从结果来看,这个“犹太州”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绝大多数犹太人并不愿意定居在气候恶劣、经济落后的比罗比詹。 再加上斯大林时代对犹太人知识分子的整肃,使得这个原本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试验逐渐失去了活力。到苏联解体前,这里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改变,犹太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今天更是沦为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行政单位。 假如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真的在苏联的默许或推动下,把比罗比詹变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犹太国家,那么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会是怎样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将更加复杂。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和苏联在边界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爆发过珍宝岛冲突。 如果比罗比詹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自治甚至准独立性质的犹太国家,那么这种边界紧张势必会被进一步激化。 更不用说冷战期间的对抗,若有一个亲西方的犹太国家横插在中苏边境,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苏联,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这种设定还可能让中国东北的民族结构更加复杂。中国东北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历史上曾有大量的朝鲜族、满族、回族聚居,同时又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如果在接壤之地出现一个文化、宗教、语言都截然不同的犹太国家,那势必会带来新的文化冲突与边境治理问题。 尤其是在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对立已经使得边境成为敏感地带,再加上一群与中共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犹太人群体,局势只能说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从历史的实际路径来看,以色列最终选择在中东的巴勒斯坦建立国家,这是历史、宗教与现实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选择也带来了数十年的冲突与争议,但中东毕竟是犹太民族的传统故土,有着千年信仰与记忆的支撑。 而比罗比詹虽然给予了一种世俗化的解决思路,却从未真正激起犹太人内心的归属感。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建立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安排,更是文化与认同的体现。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远东犹太州”的构想,确实有种奇特的历史感。它像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分支选项,短暂地闪烁了一下,然后被主线剧情彻底抛下。 所以说,虽然以色列离中国很远,但历史的某个节点,它曾经离得很近。那个曾经被认真讨论过的“犹太州”,虽然未成现实,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选择的艰难与偶然。
以色列又要被美国玩完!美国把朝鲜分成两半,制造一个民族延续了七十多年的仇杀。美国
【18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