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年,薛仁贵打败回纥,俘虏了十几万人,薛仁贵下令,“江南的全部坑宰,女眷都赏给将士们”,回纥于是派使者去大唐那控诉薛仁贵,唐高宗无奈,派契苾何力去安抚回纥,结果契苾何力更残酷。 薛仁贵确实是盛唐时期的军事名将,凭借在辽东战场上对高句丽的战功而声名鹊起。但他并非一味以勇猛著称,更重要的是他在边疆问题上的强硬手段往往能达到稳定局势的效果。 662年他领兵征讨回纥,是因为回纥当时在唐朝西北边陲频繁进行侵扰,甚至有和西突厥联合的趋势,这对唐朝中亚的统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唐朝的西域政策,尤其是在安西四镇设立之后,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薛仁贵的出征并非简单的“征服”或“讨逆”,而是为了维稳边疆战略格局。 回纥作为突厥族的一支,其与唐朝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既有朝贡,也有反叛。这次被打败之后,他们派使者到长安告状,这本身已经表现出回纥对唐朝中央政权的认可。 否则,如果是彻底敌对关系,他们不会选择通过外交渠道申诉。这一做法反映出唐朝在西域治理上的一种微妙平衡:既要以武力震慑,又要以制度维系。 这种两手策略并非简单的“软硬兼施”,而是在多民族帝国治理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惯性机制。 唐高宗面对回纥的控诉,在当时已有老年病缠身,政务多由武则天代行。他并未选择追究薛仁贵之责,而是展现出宽宥之态,果断派出契苾何力前往,以安抚相关事宜,尽显处事之沉稳与周全。 契苾何力是铁勒人出身,早年归顺唐朝后屡立战功,性格刚猛,是唐朝对西北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执行者。 他的出使看似“安抚”,实为震慑。所谓“更残酷”的处理方式,其实是延续了唐朝一贯的策略:对不稳定因素零容忍,用行动告诉所有边疆部落,唐朝的底线不可触碰。契苾何力的“残酷”并非滥杀,而是通过镇压与威慑,彻底打消回纥再次叛乱的念头。 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事件其实是唐朝边疆治理策略的一个典型案例。薛仁贵的出兵、俘虏、清洗、分配战俘,是一次边疆军事打击的常规操作;回纥的外交申诉,是边疆部族对中央权威的间接认可;契苾何力的再度出击,则是为了固化战果,重申中央政权的绝对权威。 这种三步走的策略,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够人道,但在当时却是现实政治的体现。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个事件看成是“一个将军打了胜仗却太残忍”,也不能把它当作“民族压迫的典型案例”来套用现代的逻辑。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帝国,对外的军事行动从来不只是为了扩张领土那么简单,更多时候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秩序和王朝的稳定。 薛仁贵也好,契苾何力也罢,他们的手段或许不尽温和,但在当时的制度体系中,他们完成的任务,是符合国家利益和边疆稳定需要的。 所以这桩看似血腥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是帝国治理术的一部分。薛仁贵和契苾何力,一个是前线的铁血执行者,一个是善于震慑的外交战将,他们共同构建了唐朝对西北边疆的战略态势,也让回纥这样的部族明白,面对大唐,不服就打,服了也得守规矩。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