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朝初年的权力游戏,很多人都会纳闷:刘邦手下那帮猛人,萧何管后勤能顶半边天,张良出主意能算到骨子里,陈平玩阴的更是一绝,周勃、灌婴拎着刀就能打仗,怎么刘邦一死,这群人加起来,反倒治不了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吕后?刘邦临死前还特意叮嘱“守住刘家江山”,结果听着跟白说似的,这到底是咋回事? 其实答案很简单:别光看谁的计谋多、谁的武功高,得先搞明白吕后手里攥着的“王牌”到底有多硬。她没带过兵,但她的身份,本身就是最无解的武器。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是正儿八经的皇后,更关键的是——她是太子刘盈的亲妈。在当时的规矩里,这身份太“名正言顺”了。皇帝死了,小太子年纪小,太后站出来帮儿子主持大局,这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叫“礼法”。萧何、陈平再牛,也是刘邦的臣子,现在刘邦没了,他们就得听小皇帝的;而小皇帝的亲妈出来管事,他们一个做臣子的,凭啥反对?先不说打不打得过,在“道理”上就先输了,根本站不住脚。 而且吕后也不是突然厉害起来的,她是跟着刘邦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江湖”。刘邦早年在外打仗,家里的事全靠吕后撑着,既要照顾刘邦的老爹,又要稳住后方;后来还被项羽抓去当人质,吃了不少苦。这些经历早把她磨成了“硬骨头”,心够狠,脑子够活,政治手腕都是在真刀真枪的斗争里练出来的,根本不是深宫里娇生惯养的弱女子。 再看她是怎么一步步把权力攥在手里的,每一步都踩得特别准。 第一步,先抓“兵权”稳住阵脚。刘邦刚死的时候,吕后其实也慌,但她没乱。她先找了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又通过张辟强说服丞相曹参,把自己的亲戚安排进京城的军队里当大官。这下京城的兵权就落到吕后手里了,有了兵,她心里就有了底——不管谁想闹事,手里没兵都是白搭。 第二步,拉一批、打一批,把老臣拆成“散沙”。吕后特别聪明,她知道不能把所有老臣都当成敌人。对愿意跟她合作的人,她给官、给好处,让他们安心。比如丞相曹参,吕后就让他继续当丞相,该干啥干啥;陈平更是识时务,吕后直接让他管宫殿警卫,相当于把自己的安全交给了他——这既是信任,也是拉拢。陈平心里也清楚,跟吕后对着干没好果子吃,配合她才能保住自己,甚至还能拿到更多权力。 而周勃、灌婴这些武将,虽然手里有兵,但军队都在外地。京城和皇宫的守卫早被吕后的人控制了,他们要是敢带兵回京城闹事,那就是“造反”——不仅成功率低,还会被全天下骂成“叛臣”。所以他们只能跟吕后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只要吕后不碰他们的利益,不把刘家江山彻底搞没,他们就暂时服从。 第三步,用“狠辣”立威,让所有人都怕她。刘邦生前最宠戚夫人,还想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代替刘盈当太子,这成了吕后的“心头刺”。刘邦一死,吕后立刻动手: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毒死了刘如意。这事儿虽然残忍,但信号特别明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有大臣都看到了反抗吕后的下场,心里都怕了,就算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 再说说刘邦临死前的“叮嘱”为啥不管用。刘邦确实安排了曹参、陈平、周勃这些人辅政,还说“能安定刘家的一定是周勃”。但他漏算了一点:吕后作为太后,有“临朝听政”的法理正当性。她以太后的身份发号施令,老臣们除非集体撕破脸造反,否则在朝堂上根本没法跟她对抗。 而且老臣们也不是一条心。萧何年纪大了,只想安稳过日子;曹参信奉“无为而治”,不想惹麻烦;陈平满脑子都是怎么保住自己;周勃这些武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动手。他们之间没有一个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的人,各有各的小算盘,自然没法跟吕后抗衡。 更重要的是,吕后没有一开始就把事做绝。她虽然封自己的亲戚当王、当侯,让他们掌权,但没有立刻废掉小皇帝,刘家的诸侯王也还能保住自己的封地。她是在“规矩的框架里”慢慢扩张自己的权力,表面上天下还是刘家的,只是太后暂时管事。这样一来,老臣们就算想反对,也找不到一个“正当理由”——总不能因为太后用了自己的亲戚,就说她要夺权吧? 其实不是老臣们斗不过吕后,而是他们内部不团结、有私心,更没有一个“必须跟吕后拼命”的理由。而吕后呢,既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又有兵权,还懂怎么拉拢人、怎么立威,把“权谋”玩到了极致。 更关键的是,吕后掌权的十几年里,汉朝没乱。她延续了刘邦、萧何的“休养生息”政策,让老百姓能好好种地、过日子,社会也越来越稳定。老臣们心里也清楚:只要天下不乱,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暂时听吕后的,也不是不行。 直到吕后去世,她的亲戚们没了主心骨,还想趁机把刘家江山改成吕家的,彻底打破了之前的平衡。这时候周勃、陈平才终于找到机会,联合刘家诸侯王,一下子就把吕家的势力铲除了,重新把权力夺回到刘家手里。 所以说,吕后能掌权十几年,靠的不是“武功”,而是对身份、规矩、人心的精准把控——她把能利用的牌都用透了,老臣们就算再厉害,也只能暂时隐忍。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