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可当儿媳蒋英给小姑子去送钱时,钱学森却大声喝止:“不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一年,钱家的顶梁柱钱均夫老人走了。他是钱学森的父亲,也是钱月华的义父。钱月华从小被钱家收养,虽无血缘,却比亲女儿还亲。 钱均夫晚年多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钱学森正忙着搞“两弹一星”,根本抽不开身;妻子蒋英也要照顾两个孩子。 全靠钱月华日夜守在床边端茶送药,甚至辞了厂里的工作,靠着零散活计维持家用。老人心里过意不去,临走前特意叮嘱:单位补发的3000元补助,一分不留,全给月华。 这3000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普通工人一年工资不过几百块,这笔钱相当于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蒋英觉得公公的遗愿合情合理,收拾完遗物便准备把钱送过去。 可钱学森却拦住了她,他的理由让人意外:这笔钱是中央文史馆给父亲的补发工资,属于公款。父亲多年未上班,这钱不能拿。 “国家正困难,科研资金紧张,这钱要用在刀刃上。”钱学森态度坚决。蒋英心里纠结,妹妹付出这么多,如今连这点补偿都拿不到?但她明白丈夫的脾气——他这辈子最看不惯公私不分。 当年在美国,他连高薪待遇都舍得扔,就为回国搞建设。最后夫妻俩商量,把钱退给文史馆。谁知工作人员不肯收,说这是按规定发的。钱学森索性将钱当作党费上交,一分不留。 钱月华得知后,一句埋怨都没有:哥哥和父亲都是国家栋梁,我该支持。可她家的日子确实紧巴巴的,女儿连买作业本的钱都要算计。 蒋英悄悄记在心里,开始从自家工资里一点点攒钱,想将来补上这份情。十年后,钱月华的女儿出嫁,蒋英塞给她一个红包,里面正是3000元。钱月华推辞不过,含泪收下。 直到晚年,钱学森卧病在床,还对蒋英叹气:总觉得欠了妹妹的,蒋英这才说出真相。钱学森愣了愣,脸上露出难得的笑意。 这3000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钱家的家风。钱学森的“倔”,是根植于《钱氏家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他父亲钱均夫早年送他出国时,就写过“如哲、如仁、如义、如智”的字条,教他立品为先。 而蒋英的细腻、钱月华的宽容,让这份家国大义透出暖意。一笔钱,三颗心,兜兜转转,最终成全了情义与担当。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钱学森秘书撰文讲述:“钱学森的贤内助蒋英”
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留下遗嘱:把3000元遗产都交给女儿钱月华。
玉尘飞啊
2025-09-28 10:40:50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