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106岁去世,贴身厨子回家后不久自尽,事后妻子含泪透露缘由:是上面逼的! 2003年深秋,106岁的宋美龄在纽约离世,一段横跨百年的历史落下帷幕。远在台湾的高瑞坤摩挲着掌心的旧怀表,表壳内侧“小高费心”四个字,是宋美龄当年亲手刻下的信物。 谁也没料到,仅仅一个月后,这位伺候了宋美龄二十余年的贴身厨子,会在自家阁楼结束生命。 他的妻子林丽儿哭着道出真相:“他不是想不开,是被上面逼得走投无路!” 高瑞坤是台湾嘉义的农家子弟,早年在台北餐馆当学徒,一手川菜和淮扬菜做得地道。 1983年,蒋介石夫妇的贴身厨师蒋茂发要找接班人,一眼看中了手艺精湛的他,把他带到了美国纽约。 第一次见到宋美龄时,她正坐在长岛蝗虫谷别墅的露台喝茶,随口问了句“会不会做桂花糕”。就这一句简单的问话,让高瑞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御厨”生涯。 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高瑞坤把她的饮食偏好刻进了骨子里。早餐必是温凉适中的豆浆,面包要烤到表皮微焦却不糊;午餐偏爱清炖狮子头,肉糜得手工剁足40分钟。 汤汁还要撇去三层浮油,就连下午茶的司康饼,都得按英式配方做,搭配她从上海带来的青瓷茶具。 为了照顾宋美龄的养生需求,高瑞坤还自学了中医理论,把当归、枸杞这些药材巧妙融入菜品。 连美国医生都称赞,“这些中式药膳比补剂更有效”。 这二十年里,高瑞坤从没回过台湾,妻子林丽儿只能隔着越洋电话,听他分享“夫人今天夸我新做的翡翠豆腐好吃”。 2003年,宋美龄因肺炎住院,高瑞坤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熬润肺的雪梨羹。他隔着ICU玻璃看着插满管子的老人,心里盘算着,等她康复就申请退休,带着攒下的积蓄回嘉义开家小饭馆。 可10月23日那晚,医院传来的噩耗,彻底打碎了他的期待。跟着大部队返台时,高瑞坤特意把记满宋美龄饮食偏好的笔记本塞进行李箱,想着就算不当御厨,这些经验也能派上用场。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迎头一击,返台初期,他被暂时安排到“总统府”给陈水扁当主厨,还兴冲冲地按养生菜谱准备早餐。结果被管家冷着脸告知“别搞这些清淡的”,一盆冷水浇得他透心凉。 更让他难堪的是,曾经“宋美龄御厨”的身份带来的礼遇,如今荡然无存。年轻同事私下议论“他做的菜都过时了”,甚至有人故意把他的厨具藏起来。 没等他适应新环境,一纸调令又把他发配到“总统府”第三局管仓库。每天的工作从精心烹饪,变成了清点拖把、登记办公用品,手上握锅铲磨出的老茧,渐渐被搬箱子的新茧取代。 高瑞坤回家后总把自己关在厨房,对着空荡荡的灶台发呆。林丽儿看着丈夫日渐消沉,每天清晨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去菜场挑新鲜食材。走到半路才猛然想起,再也没人等着他做早餐了。 雪上加霜的是,上级开始频繁找他谈话,明里暗里暗示他“主动辞职”。按照台湾公务员制度,距离退休只剩两年的他,要是主动离职,就拿不到全额退休金。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儿子的债务危机。高瑞坤的次子因投资失败,欠下了百万新台币的债务,债主天天上门喷漆、砸玻璃。他厚着脸皮向“总统府”申请补助,得到的回复却是“别给单位添麻烦”。 2003年11月的一个雨夜,高瑞坤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林丽儿只听到他反复说“我知道了”“我会考虑”,挂掉电话后,他默默整理起东西。 那本记满饮食心得的笔记本、宋美龄送的怀表,还有一把德国厨刀,都被他仔细放进了牛皮纸袋。 第二天清晨,林丽儿在阁楼发现了丈夫的遗体。 葬礼上,曾经伺候过蒋家的旧人来了不少,他们看着高瑞坤的遗像,眼圈泛红却没人敢多说话。那时的台湾政坛早已“去蒋化”,谁都怕沾上“蒋家旧部”的标签。 高瑞坤的悲剧,藏着权力更迭下小人物的无奈。他的师傅蒋茂发当年返台时,蒋家还掌权,各大饭店争相聘请,晚年开了家私房菜馆,食客络绎不绝。 而高瑞坤返台时,蒋家影响力早已烟消云散,他赖以生存的“御厨”身份,从荣耀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有人说他就像依附大树的藤蔓,树倒了,藤蔓也失去了支撑。如今,林丽儿把那把刻着“持之以恒”的德国厨刀锁在抽屉里。 偶尔拿出来擦拭时,总会想起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个曾经能凭一道菜让宋美龄展露笑颜的 厨师。最终,却连一份安稳的退休生活都求而不得。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时代洪流裹挟。高瑞坤的故事,更像一个时代落幕的缩影。当权力的潮水退去,那些被遗忘在沙滩上的小人物,只能在命运中无助沉浮。 你觉得高瑞坤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人为的不公?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历史故事】宋美龄去世,贴身厨子回老家却自尽死亡,妻子称:是上面逼的 公众号: 初中历史网 2023年10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