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一句很短的记载:“五年六月戊寅,冯胜克甘肃,追败元兵于瓜、沙州。”就这么十几个字,背后藏着一场被严重低估的闪电战,和一个差点被历史书漏掉的狠人——冯胜。 说起明朝开国名将,你肯定先想到徐达、常遇春,甚至蓝玉。但冯胜?好像是个模糊的影子。 其实这人牛得很!朱元璋打天下,冯胜是仅次于徐达的二号军事统帅,史书说他“雄勇多智略”,打起仗来像开了天眼。 但因为他晚年被老朱猜忌,结局不太好,明朝官方修史时有意无意淡化了他,搞得现在没几个人记得。 说白了,他就是明朝版的“扫地僧”——本事大,但低调得让人心疼。 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明朝已经成立五年了,但西北还在北元势力手里。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在甘肃一带晃悠,像根扎在老朱心里的刺。 朱元璋派三路大军北伐:徐达中路、李文忠东路,冯胜西路。结果呢?徐达中路军惨败,李文忠勉强打平,唯独冯胜的西路军,一路平推! 冯胜的打法特别鸡贼:他先打下兰州,但不硬冲元军重兵把守的隘口,反而派偏师绕到祁连山背后,假装要断元军后勤线。 元军主力果然慌了,阵脚一乱,冯胜立刻主力压上,直接拿下甘肃(今张掖)。 最绝的是,元军残部往瓜州(今瓜州县)、沙州(今敦煌)逃跑,冯胜追上去不是蛮干,而是派使者到处散播消息:“明朝大军来了!投降不杀,跑路的灭族!” 结果元军自己内讧,不少部落首领直接绑了主帅投降,这仗赢得很轻松。 仗打完了,冯胜带着战利品回南京,心想怎么也得搞个表彰大会吧?结果朱元璋当头一盆冷水:“虽胜,然擅归所俘军用,不行赏赐。” 意思是:你赢了,但私自处理战利品,功过相抵,赏赐免了! 这不是老朱抠门,其实背后藏着帝王心术:冯胜这一仗赢得太漂亮,威望太高了,朱元璋得压一压,防止他变成第二个徐达(当时徐达已功高震主)。 更关键的是,老朱通过这事告诉所有武将:仗怎么打我说了算,战利品怎么分也是我说了算! 这一仗的后续影响,比战场本身还精彩! 丝绸之路复活了:甘肃一线打通后,中断多年的西域商路重新开放,骆驼队又驮着葡萄干、玉石往南京跑,明朝财政多了一块活水。 蒙古分裂加速:元军残部逃到草原后,因为丢了甘肃这个战略支点,内部矛盾爆发,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部——后来明朝“扶持瓦剌打鞑靼”的外交策略,就是从这时候埋下的伏笔。 朱元璋移民实边:战后老朱从山西拉来几十万百姓填甘肃,今天西北很多方言还带着山西味儿,就是这么来的。 冯胜这辈子,像极了一部高开低走的剧本。 他姐姐是朱元璋的妃子,算是皇亲国戚;打仗几乎没输过,却总被徐达的光环盖住;好不容易独立指挥打贏关键战役,还要被老板穿小鞋。 晚年更惨,因为女婿周王朱橚被人告发谋反,冯胜受牵连被赐死。 史书里轻飘飘一句“太祖晚年,功臣宿将相继诛戮”,背后是多少兔死狗烹的寒意。 有时候我想,如果冯胜生在唐朝,会不会像李靖一样青史留名呢? 可惜他遇上的是朱元璋,一个对权力控制到极致的老板。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