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美国贸易委员会突然宣布 202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这纸裁定冷冰冰的,却带着九月的寒意。五个人全票通过,整齐得像是排练过的合唱,连一个不和谐音都容不下。渣罐这种工业品突然被推上贸易战的舞台,听起来陌生,背后牵动的却是成千上万工人的饭碗。 贸易大戏的剧本总是惊人相似。还记得十年前的光伏板吗?后来的铝材、轮胎,哪个不是踩着同样的鼓点进场?所谓"实质性损害"就像魔术师手里的黑布,遮住了最关键的部分——美国本土那些嗷嗷待哺的基础设施项目,正眼巴巴等着性价比高的工业设备。中西部生锈的"铁锈地带"工厂,难道真能一夜之间复活来填补这个供应链缺口? 有意思的是,这条新闻选在9月26日发布。 三季度即将收尾,选举季的热风开始吹拂华盛顿。贸易委员们的投票笔,不知不觉蘸满了政治墨汁。 他们画下的每一个对勾,都在对选民暗示:看,我们在保护你们的岗位。 可现实往往骨感,过去十年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中国商品,最终价格涨了20%,美国企业的采购成本水涨船高,这些多出来的银子,又有几分钱真正流进了流水线工人的口袋? 说到补贴,更是充满镜像般的讽刺。哪个现代国家的战略产业没受过政府乳汁的哺育?波音飞机翅膀下掠过的联邦资金影子,特斯拉充电桩上闪烁的州政府补贴信号,这些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感叹:贸易规则的尺子,量别人时是厘米,量自己时倒变成了弹性十足的橡皮筋。 更值得玩味的是"渣罐"这个意象。在冶金行业,它是承载工业废渣的容器,默默蹲在产业链最不起眼的角落。 如今连这样朴实的物件都被推上风口浪尖,下一个会轮到什么?难道真要给每个螺丝钉都贴上国籍标签?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就像一盆打翻的珍珠,滚得满地都是,硬要一颗颗捡起来分装回各自的瓶子,徒劳得像是逆流而上的鲑鱼。 这场裁决背后藏着更深的焦虑。当新能源、人工智能的赛道变得拥挤,传统制造业的城墙反而成了必争之地。 美国人担忧失去制造根基,中国人奋力向上突围,渣罐里沸腾的不仅是金属残渣,更是两个经济巨人碰撞时飞溅的星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刚刚发生 美国贸易委员会突然宣布 202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大千世界很好
2025-09-27 11:35:42
0
阅读: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