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广西提督苏元春被押送京城将要斩首,他多年的同僚好友纷纷袖手旁观,唯有昔日的下属张勋拿出几万两白银上下打点,主动为其解围。 当时,苏元春被状告 “侵吞军饷、放任兵士滋扰百姓”,甚至被无端解读出 “借诗作隐藏谋反之心” 的重罪。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将这位驻守西南边疆二十载的老将押解至京,判处斩立决。 消息传至苏元春的驻地龙州,那些往日里围绕在他身边、鞍前马后的老部下,要么托病闭门,要么装作一无所知;即便几位曾与他歃血为盟的总兵,也急忙主动发声以撇清关系。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弹劾苏元春的是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这位以 “铁腕” 闻名的封疆大吏,权势显赫,谁若敢与之牵扯,无疑是自寻灾祸。 让人唏嘘的是,这位即将踏上断头台的囚犯,曾是令法军闻风丧胆的戎边将领。中法战争期间,苏元春率部死守镇南关,将装备精良的法军阻挡在南疆国门之外。战后,他主持修建龙州小连城,那绵延的炮台群,成为守护南疆的坚固屏障。 苏元春被下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构陷,狱岑春煊早已对苏元春手中的兵权觊觎已久,抓住苏元春治军过程中出现的松散漏洞大做文章,又故意歪曲他所作诗中 的一句,诬陷其怀有谋反之心,添油加醋地将 “罪证” 呈递给慈禧。朝 千里之外的山东兖州军营,正带领士兵操练的张勋,在听闻苏元春被判死刑的消息时,大惊失色。 彼时的张勋是一名管辖千余名士兵的参将,但在他心中,苏元春不仅是上司,更是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之后,张勋凭借战功屡屡晋升,从普通亲兵做到守备,再到参将,每一步都离不开苏元春的提拔与关照。 张勋翻出所有的积蓄, 总共约三千两银子。为凑够营救苏元春的钱款,他向同僚、好友借钱,忙活了几天后,凑了三万五千两两纹银,然后兑换成银票。 接着,张勋乔装成苏元春的远房侄子,悄悄潜入京城。他心中十分清楚,要想救下苏元春的性命,必须打通三个关键人物的关系, 领班军机大臣奕劻、刑部尚书荣庆,以及慈禧太后身边最受宠信的太监李莲英。 张勋的第一站,便是庆亲王奕劻的府邸。这位 “铁帽子王” 以贪财闻名朝野,可当张勋掏出两万两银票递过去时,奕劻眯着眼睛说:“苏元春的案子事关重大,但看在你一片孝心的份上,倒可在太后面前为他美言几句。” 随后,张勋又前往拜访刑部尚书荣庆。荣庆向来标榜自己 “清廉”,却对古籍字画格外痴迷。张勋早有准备,将一副字画再搭配五千两银票一同送去。 荣庆倒也干脆,当即答应张勋:“我会重新复核苏元春的案子,绝不让他蒙受不白之冤。” 在这三人之中,最难打交道的便是李莲英。张勋几次试图拜访,都被小太监拦在门外,只因外官不可随意面见太监总管。 情急之下,张勋突然想起,当年帮苏元春办事时,曾结识李莲英的一个干儿子。他急忙找到此人,托其将一万两银票和一对翡翠鼻烟壶转交给李莲英。 李莲英收下礼物后,果然在慈禧太后耳边为苏元春进言:“苏元春驻守边疆二十年,即便法国军队也对他忌惮三分,若将他处死,恐怕会让边疆将士心寒啊。” 有趣的是,就在张勋四处奔走之际,法国公使也出面干预了此事。原来,苏元春在南疆任职期间,从不刁难法国商人,还曾多次调解法国商民与当地百姓的纠纷,拥有不错的口碑。 三个月后,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慈禧太后终于松口,同意重新审议苏元春的案子。 奕劻、荣庆趁机附和,随后呈上新的 “证据”,声称 “克扣军饷之事实为苏元春下属所为,他并不知情”。 最终,慈禧太后拍板决定:“免去苏元春死罪,革除其官职,流放新疆。” 1908年,苏元春获得赦免,可惜不久后就病死了。 张勋得知苏元春离世的消息后,悄悄派人将灵柩护送回广西,又联络当年苏元春的旧部,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为苏元春彻底平反。 1910年,清廷终于查清苏元春一案,认定他 “功过相抵”,恢复其官爵,并将他的灵柩安葬在龙州小连城旁。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