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一生追随李隆基,为何却在马嵬坡落井下石呢?要不是陈玄礼,李隆基的下场恐怕会

帝王八卦 2025-09-26 21:45:56

陈玄礼一生追随李隆基,为何却在马嵬坡落井下石呢?要不是陈玄礼,李隆基的下场恐怕会更惨。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逼近了唐朝的都城长安。 平日里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在面对叛军的步步紧逼时,却慌了神。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沉着与果敢,只能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以及少数几位亲信大臣,趁着夜色偷偷从长安出逃,打算前往蜀地躲避战乱。 作为禁军统领,陈玄礼自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保护李隆基安全的重任,率领着禁军一路随行护送。 当队伍行进到马嵬坡时,一场毫无征兆的危机悄悄爆发了。队伍经过连日的奔波,士兵们早就疲惫到了极点,再加上一路上粮食供应短缺,很多人都处在又饿又冷的困境中。 士兵们心里的怨气越来越重,他们觉得陷入这样危难的境地,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杨国忠作为杨贵妃的哥哥,靠着妹妹在皇帝面前的宠爱,在朝廷里横行霸道,不仅大肆贪污受贿,还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早就引起了朝中大臣和禁军士兵们的强烈不满。 在这生死存亡的之际,士兵们积压了许久的怒火终于爆发。很快,禁军士兵中就开始出现骚动,大家私下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一场大规模的兵变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陈玄礼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非常清楚,一旦这些士兵真的失去控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士兵们很可能会把怒火转移到李隆基的身上。 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护送李隆基顺利到达蜀地了,能不能保住李隆基的性命都还是个未知数。 陈玄礼经过反复思考后意识到,士兵们的愤怒必须有一个发泄的出口,而这个出口,非杨国忠莫属。 于是,陈玄礼先找到了太子李亨,向他详细地说明了当前的危急情况,希望能得到太子的支持。太子李亨对杨国忠的专横跋扈也早就心存不满,听完陈玄礼的分析后,当即就表示同意他的计划。 紧接着,陈玄礼在禁军中散布消息,声称杨国忠图谋反叛。士兵们本来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处死杨国忠。 巧合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杨国忠正好骑着马从军营附近经过。士兵们看到他,立刻一拥而上,把杨国忠团团围住,将他乱刀砍了,头颅还被割了下来,挂在长矛上示众。 然而,杀死杨国忠之后,士兵们的情绪并没有完全平复下来。他们认为,杨国忠之所以能在朝廷里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杨贵妃的存在。只要杨贵妃还在李隆基的身边,将来必然会对兵变的官兵“秋后算账”。 于是,官兵们又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纷纷要求李隆基赐死杨贵妃,否则他们就拒绝继续前进。 面对如此强硬的要求,李隆基陷入了巨大的两难境地。杨贵妃是他宠爱的女人,两人感情深厚,他怎么忍心亲手把她赐死呢? 李隆基试图向士兵们求情,他解释说杨贵妃一直居住在后宫里,从来没有干预过朝廷政事,杨国忠所做的一切都和她没有关系。 但此时官兵根本听不进李隆基的解释,依然坚持要处死杨贵妃。军营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陈玄礼跪倒在李隆基的面前,一边流泪一边恳切地劝谏道:“陛下,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一旦兵变真的发生,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啊!为了陛下的安危,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还请陛下做出让步吧!” 陈玄礼的这番话,让李隆基清醒了过来。他也明白,要是再不做出妥协,自己恐怕真的会性命难保。 无奈之下,李隆基只好下令,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马嵬坡的佛堂里,赐给她一条白绫,让她自缢身亡。 杨贵妃死后,陈玄礼亲自前往查看尸体,在确认杨贵妃已经死亡之后,走出来向士兵们宣布了这个消息。 士兵们看到杨贵妃已经死了,心里的怨气终于渐渐平息了下来,也不再提兵变的事情,继续护送着李隆基前往蜀地。 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陈玄礼逼着李隆基赐死杨贵妃,就是对李隆基的 “落井下石”。 但事实上,陈玄礼的这番举动,完全是为了保护李隆基的性命。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士兵们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如果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很可能会做出更加极端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不仅杨贵妃保不住,李隆基自己也会陷入生命危险之中。 这哪里是什么 “落井下石”,分明就是典型的 “舍车保帅” 啊。 后来,李隆基在陈玄礼的护送下,顺利地抵达了蜀地。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他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后来,李隆基重新回到了长安,但此时的他早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开创盛世的帝王了,只能在幽深的皇宫里,过着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