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宗,自卫反击战英雄,1990年荣升中将,却在56岁时突然退役,定居四川营山。他生于1943年,少年时放弃体育坦途,毅然从军。凭借过人体能,获董占林师长赏识,军旅生涯由此启航。 1943年,四川营山一户普通农家里,何其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出生。 他的童年听着父辈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长大,田埂上的奔跑练就了一副铁打的身板,少年时,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运动健将,甚至收到成都体育学院的邀请。 然而1961年,18岁的他毅然撕碎了那张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参军报国。临行前,他对母亲说:“练体育是为国争光,拿枪杆子是为国守门,如今国家需要守门人,我得去。” 新兵训练中,何其宗的过人体能很快引起注意,投弹、越野、格斗,他样样领先,甚至能在全副武装负重下连续奔跑十里地不喘粗气。 一次师部比武,时任54军130师师长董占林亲眼见他徒手攀过五米高墙如履平地,当即点名调他担任警卫员,这个决定改变了何其宗的命运,他不仅是师长的护卫,更成了董占林带在身边的“编外学员”。 深夜的指挥部里,董占林常对着沙盘讲解战术,何其宗就默默站在一旁,眼睛紧盯着每一处地形标记,多年后他回忆:“师长教我,打仗不是蛮干,地形是活地图,敌人是活靶子,得用脑子打。”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瓦弄战役,成为何其宗的第一次实战淬火。 战前,他随董占林冒险抵近敌军阵地侦察,在海拔4000米的雪线以上匍匐前行三小时,用冻僵的手指绘下关键火力点,总攻时,印军炮弹炸塌师部指挥所掩体,何其宗用肩膀顶住垮塌的木梁,高喊“师长先走!”自己最后撤出时,军装已被钢筋划破,后背鲜血淋漓。 此战大捷后,他从警卫员破格晋升排长,董占林在战报上批注:“此兵可堪大用,有虎胆,更有虎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36岁的何其宗已是31师93团副团长兼参谋长,边境丛林里,越军依托复杂地形布下重重陷阱。一次攻坚战中,部队被暗堡火力压制,伤亡骤增。 “打仗不是比谁更不怕死,而是比谁让敌人死得更快。” 这是何其宗常挂嘴边的话,1984年老山战役中,已是副军长的他大胆启用辛伯林雷达监测越军炮位,又亲自设计“分段跃进”战术,部队像潮水般一波波冲击,每次只前进五十米,立即依托掩体反击。 这套打法让越军炮火始终慢半拍,战士伤亡大幅降低,前线士兵说:“何副军长蹲在猫耳洞里和我们啃压缩干粮,泥浆糊了满脸,但眼睛亮得吓人,他指哪儿,我们打哪儿,心里踏实!” 战功背后,是何其宗对军队现代化的执着,1985年,42岁的他成为总参谋部最年轻的副总参谋长。很多人以为这位“丛林之虎”会保守于传统战术,他却力排众议推行单兵综合训练系统。 此后他频繁出访,带回国外先进经验,甚至亲自试穿新型防弹衣完成战术动作测试。 1999年,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何其宗在56岁时突然退役,没有欢送会,没有告别演说,只有一纸简短命令。 外界猜测纷纭:有人说他因军队体制改革让路新人,也有人传言健康问题,但晚年回乡后,他对着老屋前的枣树轻声感叹:“当兵38年,妻子王忠芳独自撑起家,老人临终我没赶上,孩子发烧她半夜背着跑十里山路……该还债了。” 定居营山后,这位退役中将成了菜市场的常客。街坊常见他拎着布兜挑西红柿,遇到敬军礼的年轻人连连摆手:“叫老何就行!”有人认出他是电视里的战斗英雄,他笑呵呵岔开话题:“你这青菜新鲜,便宜五毛咋样?” 但国家需要时,他立刻挺身而出。2008年汶川地震,他悄悄捐出珍藏多年的抗战纪念银元,社区矛盾调解现场,他搬个小板凳往中间一坐,争执双方顿时安静,“老将军在,咱得讲理。”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青少年的影响,营山中学课堂上,他不用稿纸,挽起袖子露出弹痕累累的手臂:“这疤是告诉你们,好日子不是天上掉的!”有学生问为何放弃体育选择当兵,他答:“体育场升国旗光荣,但战场守国旗必要。 我选了这个‘必要’,一辈子没后悔。”课后,孩子们围着他摸军功章,他趁机灌输“吃苦就像吃药,咽下去才长力气”的道理。 2021年夏天,何其宗在老家院坝里摇着蒲扇乘凉,邻居小孩跑来问:“何爷爷,你打过那么多仗,到底怕不怕死?” 他沉默片刻,指向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你看它飞得高,是因为不怕摔吗?是因为知道巢在那儿,我的巢就是脚下这块地。”暮色中,老人脊梁挺直如松,仿佛还是1962年雪山上那个用胸膛护住地图的年轻警卫员。
何其宗,自卫反击战英雄,1990年荣升中将,却在56岁时突然退役,定居四川营山。
张五笙说历史
2025-09-26 17:45:25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