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吴世璠虽然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6 14:30:24

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吴世璠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毕竟出自将门,倒也没有给吴三桂丢脸。 1678年的衡州,天气热得能把人烤熟。吴三桂,这个折腾了大半辈子的枭雄,刚刚黄袍加身,坐上“大周”皇帝的宝座才五个月,龙椅还没捂热呢,就因为中风加痢疾,一命呜呼了。这老头一走,留下的可不是什么金山银山,而是一个摇摇欲坠的草台班子和一个烂摊子。 接手这个烂摊子的人,就是他孙子吴世璠。 一个连青春期都还没过完的少年,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对手还是千古一帝康熙。这剧本,怎么看都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吴三桂一死,他手下那帮骄兵悍将立马就人心浮动了。大老板没了,公司的未来怎么办?是继续一条道走到黑,还是赶紧找下家跳槽?当时吴三桂的“大周”政权,名义上的地盘挺大,湖南、云贵、四川,甚至沾着两广、陕甘的边儿。但实际上,这就是个靠吴三桂个人威望捏起来的松散联盟。吴三桂一死,这联盟的魂就散了。 吴世璠在贵阳继位,年号“洪化”。他压根就没去衡州,为啥?因为那边局势已经不稳了,得赶紧回自己的老巢云南昆明。他爷爷的尸体,都是大将胡国柱用棉花裹着,偷偷运回贵州的。这哪是皇帝继位,分明就是一场仓皇的撤退。 他上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内斗”。权力真空,总有人想填补。当时蹦出来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他叔叔吴应期,另一个是他老丈人郭壮图。吴世t璠很聪明,或者说他背后的人很聪明,玩了一手政治联姻,娶了郭壮图的女儿当皇后。这下好了,外戚专权,郭壮图成了实际上的操盘手。 他那个叔叔吴应期可不干了,凭什么大权旁落到一个外人手里?吴应期当时守着岳州,那是整个战局的北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结果呢?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没多久岳州就丢了。这一下,湖南的门户洞开,清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岳州一丢,吴应期成了众矢之的,灰溜溜地跑回辰州。这哥们儿也是个狠人,一看自己失势了,居然动了歪心思,想搞兵变,把吴世璠这个侄子皇帝废了,自己来当。你看,这还没亡国呢,自己人就先掐起来了,真是讽刺。 结果,他老丈人郭壮图也不是吃素的,早就盯上他了。吴应期还没动手,郭壮图就先发制人,把他父子俩给解决了。这场内乱虽然被迅速平息,但对这个新生的小朝廷来说,伤害性极大,侮辱性也极强。本来就士气低落,这么一搞,更是雪上加霜。 从1678年到1681年,这三年时间里,吴世璠这个少年天子,基本上就是在逃亡和失败中度过的。清军三路大军,从四川、贵州、广西,像三把尖刀,直插云南心脏。吴世璠和他手下的大臣们,被一步步逼回了昆明。 现在咱们去昆明,还能看到五华山。当年,吴世璠的“皇宫”就设在那里。那座山上,见证了一个十几岁少年最后的挣扎。 康熙二十年,昆明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城里弹尽粮绝,人心惶惶。赵良栋、彰泰这些清朝名将,把昆明围成了一个铁桶。吴世璠和他老丈人郭壮图,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孤城。 说实话,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知道,投降是唯一的出路。康熙也给了机会,派人进城招降。 但吴世璠是怎么做的? 城里的将领已经开始偷偷摸摸出城投降,把城内虚实全告诉了清军。甚至有人准备发动兵变,抓着吴世璠和郭壮图去领赏。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这个还不到16岁的少年,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刚烈的一个决定。 他拔剑自刎了。 没有跪地求饶,没有苟且偷生。他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也终结了吴家三代人的枭雄梦。他的皇后,郭壮图的女儿,也上吊自尽。宫里上百人跟着一起赴死。 第二天,昆明城门大开,清军涌入。吴世璠的首级被送往北京,宣告了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彻底终结。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标题,“毕竟出自将门,倒也没有给吴三桂丢脸”。这话怎么理解? 论功业,吴世璠肯定没法跟他爷爷比。他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从头到尾都在失败。他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也没展现出什么雄才大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接手的是一个必输的局。他就像一个被硬推上牌桌的赌徒,手里抓着一把烂牌,对手却是赌神。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投降。他守了三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最后关头,面对背叛和绝境,他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权的决绝,不正是“将门”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吴三桂这个人,一生背负了太多的骂名。他降清,杀永历,为了自己的权位,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的人生,充满了算计和背叛。但他的孙子吴世璠,这个历史几乎都要遗忘的少年,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宿命”和“悲壮”。 他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悲剧主角。他没能像康熙一样开创一个盛世,甚至连守成都做不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吴家最后的体面。从这个角度讲,他确实没有给他那个枭雄爷爷丢脸。

0 阅读:345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