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86旅副旅长许世友和政委王新亭打架,旅长陈赓上报师长刘伯承,刘帅:都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6 14:30:21

1939年386旅副旅长许世友和政委王新亭打架,旅长陈赓上报师长刘伯承,刘帅:都调走。 先说许世友,河南信阳新县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8岁就跑去少林寺当了杂役,说是学武,其实就是混口饭吃。但这八年可没白待,一身硬功夫是实打实练出来的。后来下了山,在旧军阀部队里混,可他那脾气,天生就看不惯欺负人的主儿,一言不合就动手。直到1927年,他遇上了红军,这下可算是找着组织了,感觉浑身的劲儿都有了使的地方。 在红四方面军,许世友是出了名的“打仗疯子”,上阵不要命,杀敌不手软,军长、师长的位置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但他这人,优点和缺点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多能打,脾气就有多爆。长征后到了延安,他因为“延安抗大事件”,觉得受了委屈,差点带人跑路,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出面把他给劝了回来。这事儿虽然过去了,但也让他在延安坐了几年冷板凳。要不是旅长陈赓爱才,知道他是一员虎将,硬是把他要到了386旅,许世友还不知道要憋到什么时候。 再看另一位主角,政委王新亭。湖北孝感人,跟许世友这种草莽英雄比,王新亭算是“知识分子”干部。他参加革命早,一直从事政治工作,靠的是脑子和嘴皮子,而不是拳头。你想啊,一个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将,信奉的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另一个是做思想工作的政委,讲究的是原则、纪律和集体主义。这俩人凑一块儿,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 许世友到386旅当副旅长,名义上是陈赓的副手,但他心里头,对政委王新亭其实是有点瞧不上的。在他看来,你王新亭没怎么真刀真枪地干过,凭什么跟我平起平坐? 1939年2月,386旅在香城固设下埋伏,打了一场堪称经典的伏击战,以极小的伤亡,歼灭了日军一个加强中队二百多人。这场仗,许世友确实功不可没,他亲自带队断后,打得最艰苦。打了胜仗,那必须庆祝啊!陈赓旅长在村里摆下酒宴,旅、团干部都来了,气氛那叫一个热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政委王新亭站起来,拿着师长刘伯承发来的贺电念。前面都挺好,念到最后,王新亭可能是想活跃下气氛,加了句自己的话,大概意思是说:“这次胜利,许副旅长功劳最大,是首功之臣啊!” 坏了,问题就出在这“首功之臣”四个字上。许世友一听,酒劲儿也上来了,脸一沉,把酒碗往桌上重重一放:“什么‘臣’?你是君,我是臣?你是皇帝老子不成?”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王新亭也觉得下不来台,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就顶上了。 旅长陈赓一看要糟,赶紧出来打圆场,连劝带拉,好歹把场面暂时稳住了。可他自己因为腿上有伤,喝了几杯后就先回去休息了。谁也没想到,陈赓前脚刚走,后脚就出事了。许世友和王新亭俩人是越喝火越大,最后也不知道是谁先动的手,俩人直接在宴会厅里扭打在了一起。许世友是少林出身,王新亭哪里是对手,没几下就被按倒在地。这下可乱套了,桌子也翻了,碗也碎了,警卫员们赶紧冲上去拉架,又派人飞奔去报告陈赓。 陈赓在睡梦中被叫醒,一听这事,气得差点从炕上跳下来。他冲到现场,看着一片狼藉和还在撕扯的俩人,气得把帽子往地上一摔:“反了天了!这是庆功会还是武林大会?打鬼子没见你们这么亲热!” 这事儿捂是捂不住了,陈赓连夜把情况上报给了师长刘伯承。刘伯承听完汇报,气得半天没说话。八路军正是需要团结一致对外的时候,自己的王牌旅里倒好,副旅长和政委带头内讧,成何体统!刘帅的决定简单粗暴,又充满了大智慧:“简直是胡闹!像两只好斗的公鸡!既然合不来,那就都给我调走,一个也不留!” 命令下来,许世友被调往山东纵队,王新亭则被调回了师部。一场惊动了整个129师的干架,就以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收了场。 刘伯承的处理方式,现在看来,堪称“神来之笔”。他没有去追究谁对谁错,因为这种性格冲突,根本没有对错。把他们分开,是让两只老虎都回到适合自己的山林里去。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许世友到了山东,犹如蛟龙入海,把胶东根据地搅得天翻地覆,成了日军的眼中钉。王新亭在新的岗位上也干得有声有色,后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更有意思的是,十几年后,到了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许世友和王新亭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北京,两位当年的“冤家”再次见面,相视一笑,当年的那点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据说两人还喝了顿酒,许世友拍着王新亭的肩膀说:“老王,当年是我不对,脾气太冲。”王新亭也笑着说:“都过去了,不打不相识嘛!” 再硬的汉子,也终将被岁月磨平棱角。当年的那场架,与其说是私怨,不如说是一代将帅们鲜明个性的激烈碰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也正是这些看似“不合群”的棱角,才共同铸就了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那场架,打掉的是一时的火气,留下的,却是一段值得后人咂摸品味的传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