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这霸气喊话出自歼 - 20飞行员之口。 央视军事发了个11秒的视频,看完后攥着手机的手都跟着发烫,就11秒,把东海上空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全装进去了。 画面里两架战机贴得近得吓人,翼尖之间连5米都不到,相当于在高速上两辆跑车并排开,车轮子快蹭上了,这哪是空中巡航,分明是生死一线的“贴面博弈”。 喊话的飞行员来自“王海大队”,这支空军王牌部队从抗美援朝时就带着“空中拼刺刀”的血性,如今列装歼-20后,更是把这种精神刻进了每一次升空任务里。 这位飞行员刚三十出头,从航校毕业就扎进了歼-20部队,光是模拟近距离对峙的训练就熬过了上千小时,座舱盖内侧刻着的“守东海”三个字,是他入队时亲手写的。 那天他本刚结束三小时的战术训练,头盔上还沾着油污,接到警报就拎着装备往战机跑,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 外机是F-35,贴着东海防空识别区边缘反复试探,先是装作巡航,突然加速向领空方向窜扰。地面指挥所的指令刚传到耳机,歼-20已经加力升空,发动机的轰鸣震得地面尘土飞扬。 雷达屏幕上,歼-20的氮化镓雷达早锁定了目标,这比F-35的探测距离远出近百公里,可外机仗着机动性强,故意做着不规则规避,根本没把警告当回事。 “我是中国空军,你已接近我领空,立即离开。”飞行员用英文反复喊话,公共频道里只传来外机的嘈杂回应。 他知道不能再等,猛推操纵杆,歼-20瞬间进入超音速巡航,1.8马赫的速度压缩着双方的距离。 外机察觉不对想转向,却发现歼-20已经切到了它的侧前方,这是空战中最危险的占位,等于掐住了对方的机动空间。 翼尖相距5米的瞬间,座舱里的告警声都响了起来,气流冲击着机身微微震颤。飞行员的手心全是汗,却死死稳住操纵杆,他清楚每一个动作的精度——偏一度就可能碰撞,慢一秒就会失去主动。 这种“贴面博弈”拼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勇气,就像他在训练时反复琢磨的,对手越挑衅,越不能退,退一步就等于把防线让了出去。 外机开始慌了,试图急转摆脱,可歼-20的高升阻比设计让它的转弯半径更小,几次机动下来,反而被压得越来越低。 飞行员抓住时机,打开侧弹舱,霹雳-15导弹的轮廓在外机视野里清晰可见。这是最直接的震慑,意味着再不退让就会触发反击。 僵持了不到半分钟,F-35终于松了劲,灰溜溜地转向远离。直到外机彻底消失在雷达屏幕,飞行员才缓缓推杆减速,这时他才发现后背的飞行服已经湿透。落地后战友围上来,他抹了把脸,说出了那句霸气的话,语气里没有后怕,只有松了口气的坚定。 这场对峙不是偶然。“王海大队”的歼-20早就成了东海上空的常客,仅2025年上半年就处置了十多次类似情况。 飞行员们的训练手册上,记满了不同外机的战术特点,从规避动作到应答模式,连对方飞行员的操作习惯都摸得一清二楚。他们知道,五代机的对抗不止是超视距打击,近距离的“亮剑”更能打垮对手的心理防线。 外军曾公开承认,在东海遇到歼-20时,自家的预警机常常无法提前探测,这种“单向透明”的战场态势,让他们的挑衅越来越没底气。 而这背后,是歼-20的技术突破,更是飞行员千锤百炼的硬功夫——那些在失重环境下的抗荷训练,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模拟对抗,终究都化作了守护领空的底气。 霸气的喊话从来不是鲁莽,是底气支撑的坚定;近距离的对峙从来不是冒险,是责任驱动的守护。从抗美援朝的螺旋桨战机到如今的隐形五代机,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逢敌亮剑”的血性。这股劲,才是东海上空最坚固的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晚1秒就撞,我肯定不惯着他”,这霸气喊话出自歼-20飞行员之口。 央视
名城探寻
2025-09-25 18:49:22
1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