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史无前例的合作。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向中国供应能源的合同史无前例。 俄罗斯与中国这次达成的史无前例合作,本质上是百年变局下大国战略互信的深度绑定,而西伯利亚-2天然气管道合同就是这份绑定最坚实的纽带。 早在普京到访中国参加阅兵仪式期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落地的正式合同,正是各方期待已久的西伯利亚-2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份合同不仅将重塑全球能源贸易格局,更成为中俄关系“背靠背”协作的新里程碑。 这份合同的“史无前例”首先体现在合作规模的突破性上。根据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披露的细节,西伯利亚-2管道与途经蒙古的“东方联盟”管道共同构成对华输气新动脉,其中西伯利亚-2作为主力管道,将与已运行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形成互补。 要知道,2014年中俄签署的东线供气合同已算是当时的“世纪协议”,而此次西伯利亚-2项目在合作维度上实现了全面升级。 目前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年输气量正从380亿立方米提升至440亿立方米,加上西伯利亚-2的新增运力,未来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总量将实现翻倍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从俄罗斯获得超过800亿立方米的清洁能源,相当于2024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对于俄罗斯而言,按照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测算,这份30年合同每年能带来上千亿人民币的稳定收入,在西方对俄能源制裁持续加码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保障其能源出口命脉的“压舱石”。 更关键的是,这份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卖家与买家”关系,形成了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型合作范式。 俄罗斯能源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阿列克谢·格罗莫夫直言,俄中能源投资合作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从勘探开发到技术研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金融结算,双方在能源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实现了紧密协作。 从历史脉络看,这份史无前例的合同是中俄能源合作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早在2006年,两国就开始规划东西两线天然气管道,但由于价格分歧和地缘考量,谈判持续了八年才在2014年达成东线协议。而西伯利亚-2项目的谈判更是历经多年,最终在美西方单边制裁和全球能源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加速落地。 欧盟国家放弃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后,俄罗斯急需开拓稳定的亚洲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正迫切需要多元化的供应渠道以保障能源安全。 这种供需两端的战略契合,加上两国政治互信的持续深化,让这份“史无前例”的合同水到渠成。 2024年数据显示,中俄能源贸易额已占双边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综合能源供应国,中国则是俄罗斯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样的合作基础为西伯利亚-2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金融与机制层面,这份合作同样开创了新的模式。为规避美元霸权带来的风险,中俄已建立起能源金融合作机制和跨境本币结算体系,双方能源贸易中的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占比持续提升,这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增强了合作的自主性。 这份史无前例的合作还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当前,美西方试图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全球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俄通过西伯利亚-2这样的重大项目,构建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大动脉,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双方共同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则,正在为全球能源治理树立新的典范。 从田湾核电站、徐大堡核电站的核能合作,到华电捷宁电站的电力协作,再到新能源和北极开发领域的探索,中俄能源合作已从传统油气拓展到多元领域,这种全方位合作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更在全球治理层面注入了平等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动能。 可以说,西伯利亚-2天然气管道合同的签署,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其“史无前例”不仅在于规模和期限,更在于它开创了大国之间能源合作的新路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样的合作既是两国应对外部挑战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中俄两国将在能源领域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秩序变革贡献稳定力量。
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史无前例的合作。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
天天纪闻
2025-09-25 10:45: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