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天,廖昌永对妻子说:“我妈七十多岁了,还有糖尿病,我想接她来一起住,可她是农村人,怕你接受不了。”妻子淡淡回应一句话,让廖昌永心情复杂难言。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廖昌永:把艺术摆在“我”的前面) 1968 年,廖昌永降生在四川成都郫都区一个贫寒的农家。他 7 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成了支撑四个孩子生计的唯一支柱。 这位从未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与灶台边的忙碌中,敏锐捕捉到儿子对音乐异于常人的敏感——田埂上的歌谣、广播里的戏曲,总能让年幼的廖昌永驻足许久。 为了让这份天赋得以浇灌,母亲甘愿倾尽所有,她卖掉家中勉强糊口的家当,甚至将鸡窝里仅有的老母鸡捉去送给音乐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恳请对方收下这个有灵气的孩子。 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一边攥着锄头耕耘土地,一边为儿子的音乐梦编织希望,在清贫的岁月里,为廖昌永铺就了最初的音乐启蒙之路。 当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手中时,喜悦与愁云同时笼罩在这个家。高昂的学费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压得母亲喘不过气。 但她没有丝毫迟疑,揣着一个粗布口袋,踏遍了周边的村落。无论是邻里乡亲,还是许久未联络的远房亲戚,她都一一登门恳请相助。 那些零碎的角票与硬币,被她小心翼翼地抚平、攒起,每一分都浸透着汗水与期盼,最终化作廖昌永踏入上海音乐学院的通行证,更成了他日后在音乐道路上前行的精神根基。 初入校园的廖昌永,始终被窘迫的家境裹挟。别的同学穿着整洁的演出服出入琴房时,他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食堂里最便宜的素菜,是他日复一日的口粮。 为了不辜负母亲的付出,他把所有时间都耗在了琴房与课堂之间,就在这片沉浸于音乐的天地里,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人——同校钢琴系的王嘉。 王嘉出身音乐世家,父亲是文化局局长,从小在琴音与书香中长大,身上带着爽朗通透的气质,指尖流淌出的钢琴声清亮动人。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让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专业上的互助成了他们相处的常态。廖昌永练习声乐离不开钢琴伴奏,王嘉便主动成了他的 “专属琴师”,琴声与歌声交织,成了彼此最熟稔的背景音。 王嘉逐渐察觉到廖昌永常常空腹练琴,便开始默默接济。每月,廖昌永总会收到一笔署名汇款,附言里那句 “多买点菜吃” 的字迹清秀温暖。 起初他以为是老家的亲戚所赠,直到许久后偶然瞥见王嘉的笔记,才恍然大悟这份善意的来源,这份始于互助的情谊,渐渐在朝夕相处中升华为爱情。 廖昌永身上那股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刻苦坚韧,对音乐纯粹到近乎执拗的热爱,以及寡言外表下藏着的温柔细腻,深深打动了王嘉;而王嘉的善良通透,也让廖昌永在异乡感受到了久违的踏实与温暖。 这段跨越家境差异的校园情愫,并未遭遇想象中的阻碍。王嘉的父母并未因廖昌永的贫寒而轻视他,反而被他的才华与品性打动,坦然接纳了这个勤奋上进的年轻人。 婚后的廖昌永,在王嘉的全力支持下,事业步入快车道。 在这份坚实的支撑下,廖昌永从崭露头角的青年歌唱家,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声乐大赛的夺冠者,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最终执掌母校上海音乐学院。 可事业的辉煌从未冲淡他对远方母亲的牵挂。当老家传来消息,年近七旬的母亲患上糖尿病,独自生活无人照料,甚至因并发症住过院,嘴里还时时念叨着他的名字时,接母亲来上海同住的念头在他心底疯长。 但顾虑也随之而来,他深知母亲与妻子成长于截然不同的环境:母亲一辈子扎根农村,王嘉则在优渥的家境中长大,生活习惯有着天然的差异。他怕母亲难以适应城市的快节奏,更怕王嘉无法接纳这位生活习惯迥异的婆婆。 这份忐忑与愧疚在心底反复拉扯,让他在开口前犹豫了许久,直到某个深夜,才终于鼓起勇气向王嘉倾诉了自己的心事。王嘉的回应没有丝毫迟疑,更没有半分敷衍。 那份发自内心的体谅与善良,瞬间化解了廖昌永所有的不安,让他既为妻子的通情达理深深感动,又为自己曾经的疑虑感到羞愧。 没过多久,廖昌永便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小心翼翼地将年迈的母亲接到了上海的家中。自从婆婆进门,王嘉便主动扛起了照料的重担。她特意买来关于糖尿病护理的书籍,为婆婆制定专属的营养餐单。 面对生活习惯的差异,她始终带着耐心与包容,在王嘉的打理下,家中始终洋溢着和睦温馨的气息。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身体也渐渐硬朗,而廖昌永则彻底卸下了后顾之忧,得以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 那些藏在弦歌里的故事,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底色:母亲在乡野间的奔波,铺就了他的起点;王嘉在琴房与屋檐下的相守,支撑着他的前行。这份交织着亲情与爱情的温暖力量,成就了廖昌永的艺术人生,更诠释了责任与善意的深刻内涵。
什么时间吃燕麦,稳血糖效果最好?医生:糖尿病人牢记这3点什么时间吃燕麦对血糖
【1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