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周养浩刚被押回监房,没说话,抄起小板凳就往沈醉头上砸。旁边宋希濂反应快,伸胳膊一挡。“哐当” 一声,板凳落地,没人受伤。 这一下后,监房里瞬间静得吓人,连呼吸声都听得清。 周养浩站在那儿,低头不语,脸色发黑,一看就憋了满肚子火。 宋希濂呢,挡完板凳,右臂还保持着格挡姿势没放下 —— 这事本跟他没关系,他完全可以不管,但那一秒,他还是出手了。 再看沈醉,整个人愣在原地,后颈的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浸湿了身上的粗布衣衫。 周养浩的怒吼还在他耳边响:“问这个党国叛徒!无耻小人!” 这场冲突看着是突发的,却把军统 “三剑客” 的矛盾全抖了出来。 沈醉、徐远举、周养浩,早年在军统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戴笠把他们当 “铁三角”,特别器重。 可到这会儿,他们互相看不顺眼,张嘴就骂对方是 “叛徒”“刽子手”,半点儿当年的情分都没了。 要理清他们的恩怨,得把时间倒回 1949 年冬天的昆明,从那时的事说起。 那时候,卢汉宣布起义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出,整个云南都震动了。 沈醉当时是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他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从签字那天起,他就开始为自己找活路,走自我救赎的路。 他没藏着掖着,主动交出军统特务名单。不光如此,还帮着抓想逃跑的特务,其中就有徐远举和周养浩。 在徐远举看来,沈醉这就是 “卖朋友求好处”,是实打实的背叛;在周养浩心里,沈醉这么做,就是断他生路,是条毒计。 后来沈醉在回忆录里说了实话:“我不把他们交出去,卢汉怎么会放过我?” 那个兵荒马乱的乱世,能活下去才最要紧。以前的 “兄弟情”,早成了伤人的刀子,不值一提。 周养浩和沈醉这次在监房动手,导火索是一张旧审讯记录。 那天周养浩被提审,等着问话时,无意间瞥见自己的处理意见栏,上面明明白白写着 “建议判处死刑”。 他心里一紧,再往下看,附页上居然是沈醉的揭发材料。 材料里把他以前干的事写得清清楚楚:策划杀害杨虎城将军、指挥 “11・27 大屠杀” 的细节,一点都没漏。 这些内容像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周养浩。 他愤怒,不只是怕死刑,更受不了 “被背叛” 的滋味 —— 他心里清楚自己罪孽重,但就算这样,他还以为在特务系统里,能留最后一点尊严。 可沈醉的揭发材料,把他仅存的尊严全撕没了,他怎么能不气? 宋希濂一插手,让本就紧张的局面更复杂了。 宋希濂是黄埔一期生,身份和沈醉这些特务不一样,他打心底瞧不上特务间勾心斗角那套。 而且他也清楚,当时国民党内部 “将军系” 和 “特务系” 的矛盾早到了临界点,像装满火药的桶,稍微有点动静就可能炸。 他伸手挡板凳,一方面是出于基本人性,不忍心看人受伤丢命;另一方面也是觉得 “大家都是落难人”,能帮就帮一把。 可他这一挡,徐远举立马火了。 在徐远举看来,宋希濂这么做,就是 “将军系” 故意挑衅 “特务系”。本来他们能借这机会 “清理门户”,结果被外人搅了局,他怎么能不气? 其实那时候,监房外的世界也不平静,到处都在变。 1950 年 3 月,解放军进驻昆明。这一来,沈醉的身份跟着变了,从 “起义将领” 一下子成了 “战犯”。 身份变了,待遇也变,他在监房里的特权全没了:旧部下见了就躲,托看守传家书的路也被封死。 更让他心凉的是,台湾刺客郑世勋招供后,他才知道毛人凤恨他极深,根本没打算放过他。 从 “座上宾” 到 “阶下囚”,沈醉心态变了,从积极配合改成消极对抗,不愿跟共产党合作,还偷偷琢磨联系台湾,盼着家人安全点。 不过命运有转机。1980 年,云南档案馆整理旧资料,找到卢汉起义的亲笔命令。 这份命令证明沈醉确实主动起义,还帮着抓特务,不是 “假起义”。 中央据此恢复他 “起义将领” 身份,给了副部级待遇。 这个迟来的正名,让沈醉找回尊严。后来他在政协会议上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党把我从特务变成爱国者,变化天翻地覆!” 跟沈醉比,周养浩的结局让人叹气。1975 年他被特赦,一门心思要去美国,谁劝都没用。 可到了美国,“军统杀手” 的名声甩不掉。有次美国记者问他政治立场,他说:“能跟家人团聚过安稳日子,得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政策。” 这话里藏着他的忏悔 —— 他知道自己干了太多坏事,杀过革命者,毁过家庭,就算到国外,也没法弥补,愧疚会跟着他一辈子。 徐远举的命运最残酷。他是军统 “西南特区区长”,策划松陵坡惨案,手上沾满血。 后来在战犯管理所,他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去世。
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1946年,美国在
【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