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前几天帮家里老人买进口零食,在超市货架前愣了半天。 日本的樱花味饼干摆得显眼,包装上印着软萌插画还标着“低糖”。 韩国泡菜放在生鲜区前排,中文标签写清了配料和保质期。 可再往角落看,俄罗斯的巧克力、红肠裹着简单的塑料皮,上面满是俄文,半天没人伸手。 老人嘀咕:“这俄货看着挺实在,咋没人买?” 其实不止这家超市,之前刷到朋友圈卖俄罗斯紫皮糖的,卖家说平时一天就几单,也就过年能有点销量。 说到底,外国食品想在中国受欢迎,总得合中国人的口味和习惯,要是真那么好卖,早有商家抢着大批进货了,哪会让它们在这儿落灰。 先说说大家最在意的食品安全,假货把口碑搅得一塌糊涂。 去年邻居阿姨刷短视频,看到推荐“正宗俄罗斯巧克力”,说“纯进口、无添加”,就下单买了两盒。 结果拆开一尝,又苦又涩,嚼着还有股怪味,咽下去喉咙都发紧。 她查了物流才发现,发货地是河北的一个小作坊,根本不是俄罗斯。 联系客服,对方才承认是国产货贴了俄文标签,成本几块钱,卖价却翻了十倍。 还有次在小区门口的“俄罗斯商品馆”,想买点红肠,拿起包装一看,产地写的是吉林长春,老板才含糊说“按俄式配方做的”。 这种事多了,大家再看到“俄罗斯食品”,第一反应就是“别是假货”,就算遇到真货,也不敢轻易尝试。 再看包装和规格,完全没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上次帮同事带俄罗斯酸奶,一升装的大桶,她跟孩子喝了三天就坏了,最后倒了大半桶。 还有那大列巴,两斤重的一个,一家人吃了四五天,越放越硬,最后只能扔掉。 反观旁边的日本零食,都是独立小包装,一次一袋正好,包装上还印着可爱图案,年轻人买了还愿意发朋友圈。 俄罗斯食品呢?除了俄文就是简单文字,想找生产日期和成分表,得眯着眼睛找半天,有时候连中文说明都没有。 有次想给侄子买俄罗斯糖果,翻了半天没看到成分表,不知道有没有添加剂,最后还是放下了——现在家长买东西都在意健康,信息不清楚,谁敢随便买给孩子吃? 口味上的差异,更是一道难跨的坎。 去年朋友从俄罗斯旅游回来,带了一包当地的威化饼,说让我尝“正宗俄味”。 结果我咬了一口,甜得齁嗓子,嘴里全是糖的味道,赶紧找水漱口。 看包装上的配料表,白砂糖排在第一位,含量超过50%,咱们平时喝奶茶也就敢选三分糖,哪扛得住这么甜的零食。 后来才知道,俄罗斯人爱吃这些,是因为天寒地冻需要高热量抗寒,可咱们讲究“清淡均衡”,这种重口味的东西偶尔尝鲜还行,天天吃根本受不了。 物流和检疫的麻烦,还推高了价格。 有个做进口生意的朋友跟我吐槽,之前想进一批俄罗斯牛肉,光准备材料就耗了两个多月——得证明牛龄没超过30个月,还得提交好几种疫病检测报告,前前后后办手续用了大半年。 好不容易手续齐了,冷链运输又成了难题,从西伯利亚运到国内,冷链车的费用比肉本身还贵,最后定价比国产牛肉高了快一倍,顾客一看价格就转头走了。 这让我想起早年欧洲牛奶进中国,一开始也是大桶包装,喝不完容易坏,价格还高,后来改成小盒装才慢慢打开市场,俄罗斯食品要是能灵活点,或许能少走点弯路。 渠道和营销上的差距,更是让俄罗斯食品“酒香也怕巷子深”。 现在街上到处是“俄罗斯商品馆”,北京一个月能冒70多家,2024年全国新注册的相关企业有841家,可真正官方授权的就4家。 这些非授权的店里,混着太多国产仿品,消费者想买真货得费半天劲。 而且俄罗斯食品大多靠代购、露天摊位卖,日韩食品早就进了超市生鲜区、连锁便利店,大家想买随时能拿到,谁还会特意找俄货? 其实也不是中国消费者不接受俄罗斯食品,而是从假货、包装到口味、价格,太多环节没摸准中国人的需求。 就像麦当劳刚进中国的时候,没直接把美国的汉堡搬过来,而是推出了麦辣鸡腿堡、皮蛋瘦肉粥这些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东西,才慢慢火起来的。 俄罗斯食品要是能多做些调整,比如把红肠做成小份,给巧克力减点糖,包装上多印点中文,再找些靠谱渠道,说不定就不用在超市角落待着了。 要是一直守着“自己有啥卖啥”的想法,不考虑中国人的习惯,就算商家想大批进货,估计也没人愿意买。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就在刚刚哈马斯突然宣布了!9月19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
【273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