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福建泉州,一渔民出海捕鱼时,意外捕到了一条长1.8米、重250斤的巨型石斑鱼,在9名船员的努力下,大鱼才被捞上船,刚拉上岸就卖了34500元!没想到,买家转手又卖了41990元。网友:这么大的鱼为什么不放生? 9 月 13 日下午,泉州一家海鲜批发商的仓库里,最后一份真空包装的龙趸肉被装车发走。 这笔总价 41990 元的交易,让水产商贩黄建昆松了口气 —— 就在十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小岞港的码头,和 9 个渔民一起,把这条 250 多斤的大鱼抬上货车。 谁能想到,这条牵动多方的 “鱼王”,三天前还在台湾海峡的夜色里,等着被人发现。 黄建昆手里的转账记录显示,他买鱼花了 34500 元,这钱是 9 月 13 日凌晨 2 点半,在渔船甲板上亲手交给渔民黄昆强的。 当时天还没亮,码头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黄昆强和船员们刚把渔船泊稳,浑身还带着海腥味。 “鱼在冰仓里,你去看看,保证新鲜。” 黄昆强说着,掀开冰仓的盖子,一股寒气冒出来,里面那条裹着碎冰的大鱼,比两个水桶摞起来还高。 黄建昆早年做过海鲜收购,一眼就认出是龙趸,上手摸了摸鱼身,确认肉质紧实,当场就拍板成交。 而黄昆强能带着这条鱼靠岸,全靠 9 月 10 日深夜的一次 “意外”。 那天他的渔船已经在海上漂了两天,9 月 8 日出海后,渔网拉上来要么是空的,要么只有几条小杂鱼,船员们连晚饭都没心思吃。 到了 10 日晚上 11 点多,黄昆强值夜班,站在船头抽烟,无意间瞥见远处海面上有个黑影子在动。 “一开始以为是漂流的水桶,海上常见这东西。” 他后来跟人说,直到船靠近了,那影子摆了下尾巴,溅起的水花打在船板上,他才赶紧喊来船员。 8 个船员揉着眼睛跑出来,举着手电筒围过去,光柱里的景象让所有人都静了 —— 那是一条浑身带斑纹的大鱼,脑袋比脸盆还大,尾巴一摆,船身都跟着晃。 9 个人忙活了快 40 分钟,才用大渔网把鱼拖上船。 年轻的船员小王找了根绳子,绕着鱼身量了一圈,又用米尺从鱼头量到鱼尾,喊着 “1 米 8!刚好 1 米 8!” 老船员老李则搬来磅秤,几人合力把鱼抬上去,指针慢慢爬到 250.8 斤时,老李忍不住叹口气:“我捕了 30 年鱼,在泉州海域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龙趸。” 黄昆强没敢耽误,赶紧让船员把鱼抬进冰仓,撒上碎冰 —— 他知道,这么大的鱼,新鲜度就是命,要是坏了,两天的辛苦就白费了。 等 9 月 11 日天亮,黄昆强把鱼的照片发到同乡群里,想问问有没有人愿意买。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 “这鱼能卖不少钱”,也有人说 “这么大的鱼该放生”。 黄建昆就是在这时看到消息的,他私聊黄昆强,问清鱼的尺寸和重量,又确认了靠岸时间,才提前联系好工人和货车,等着在码头接货。 而群里的讨论,后来慢慢传到了网上,网友们的看法分成了两派:有人羡慕黄昆强运气好,“两天空网没白熬,这鱼够吃好几年”。 也有人觉得可惜,“这么大的龙趸肯定活了几十年,放回海里多好”。 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条龙趸能在台湾海峡长大,本身就不容易。 龙趸是暖水性鱼,平时大多待在西沙、南沙群岛那些热带海域,台湾海峡常年水温比南方低 5-8℃,冬天还会有冷空气,不太适合它生长。 而且龙趸长得慢,一年也就长几两肉,250 多斤的个体,至少活了 30 年,还是雌雄同体的鱼 —— 小时候是雌性,长大到一定程度会变成雄性,对维持海域里的鱼群平衡很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呼吁放生的原因。 类似的事在沿海地区并不少见。 2023 年 8 月,广东湛江有个渔民在南海捕到一条 200 斤的龙趸,卖了 2.8 万元,买家分割后卖了 3.4 万元;只不过这次泉州的龙趸,还有个特别之处 —— 鱼肚有 7 斤重。 黄建昆后来跟人说,厦门有家餐馆的老板,就是冲着这鱼肚来的,特意多给了 2000 元,说要用来做招牌汤。 9 月 13 日傍晚,黄建昆算完账,发现这趟买卖净赚 7490 元,比平时跑三趟批发市场还多。 而黄昆强拿着卖鱼的钱,给家里打了电话,说要给老人买台新冰箱,再给孩子交学费。 那条曾经在台湾海峡游弋的 “鱼王”,此时已经变成了餐馆里的食材,或是市民餐桌上的菜肴。 网友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对黄昆强和黄建昆来说,这条鱼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 就像无数次出海捕鱼的经历一样,只是这一次,多了点 “活久见” 的传奇色彩。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9月11日,福建泉州,一渔民出海捕鱼时,意外捕到了一条长1.8米、重250斤的巨
语蓉聊武器
2025-09-17 00:39:08
0
阅读:121
张帅明 遥远
喊放生的,是放生矿泉水毒蛇那批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