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议员最近直接问国务卿卢比奥:“要是现在和中国开打,美国能赢吗?”卢比奥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美国还是最强的,但和中国打仗太可怕。 2025年8月以来,美国国防部内部报告频繁出现在国会山,其中一份标注“绝密”的文件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战斗群生存周期将从2016年的72小时缩短至18小时。 更令五角大楼焦虑的是,中国在南海岛礁部署的高超音速导弹,已能覆盖第二岛链内所有美军基地。这些数据与鲁比奥口中“美国最强”的论断形成荒诞对照——当对手的导弹射程覆盖己方所有军事节点时,“最强”二字更像是一种悲壮的自我安慰。 卢比奥的矛盾心态折射出美国精英层的集体认知错乱。作为曾被中国制裁的“反华急先锋”,这位古巴裔政客在2025年5月的国会演讲中曾放言:“要用一切手段阻止中国崛起。”但仅仅三个月后,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东盟国家外长会晤时,却突然改口称“中美存在战略稳定合作空间”。 这种180度大转弯源于现实打击: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兵棋推演显示,即便美军动用全部海外基地和盟友力量,在台海冲突中获胜的概率也从2020年的82%暴跌至2025年的37%,且“胜利”意味着亚太盟友体系彻底崩溃。 军事层面的挫败感正蔓延至经济领域。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华芯片禁令升级后,中国仅用三个月就实现7纳米光刻机量产,直接导致英伟达市值蒸发400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试图用“实体清单”围堵中国科技企业时,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却被中国厂商拿下35%份额。这种“制裁-突破-再制裁-再突破”的循环,让卢比奥在7月与东盟国家贸易部长会谈时不得不承认:“美国对华技术依赖已成结构性难题。” 政治层面的分裂则让战略困境雪上加霜。2025年8月19日,特朗普政府为推动“川泽会”(美中首脑会晤),竟在48小时内连续撤销三项对华制裁令,包括暂停对华为的5G设备禁令。 这种政策摇摆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想维持科技霸权,又无法承受脱钩断链的经济代价;既要通过军事威慑遏制中国,又深知冲突代价不可承受。正如卢比奥在8月7日专访中无奈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没有赢家的长期消耗战。” 这种消耗战在产业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到危险临界点——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50%跌至0.7%,而中国同时占据全球50%的商船订单和70%的LNG船订单。 更致命的是,美国88%的药物原料依赖中国供应,当中国在2022年疫情期间限制熔喷布出口时,美国连口罩都要依赖进口。这些产业短板让卢比奥在国会听证会上不得不承认:“我们自废武功太久了。” 当历史照进现实,卢比奥的“可怕”论断或许包含着清醒的认知。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展示的东风-41洲际导弹、055型万吨驱逐舰等装备,无一不在提醒世界:那个被美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而美国呢,仍在为是否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争吵不休,为修建边境墙拨款扯皮,为总统与州长的权力争夺消耗国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最终比拼的或许不是导弹数量或航母吨位,而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战略定力。当卢比奥们还在纠结“能否打赢”时,中国早已在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这种思维差异,或许才是中美竞争最本质的分野。 那么,您如何看待美国对华战略的这种矛盾心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搞阴谋诡计被人识破了,甩锅;自食其果了,还是甩锅,不愧是美国‘队长’,最擅长甩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