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

芸霄记史 2025-09-12 15:38:34

[微风]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那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迟早是守不住的。   9月2日,中俄刚在边境签了个大合同,打算扩建天然气管道,直接把两国更紧地绑在一起。   俄罗斯缺钱缺技术,中国缺能源缺保障,一拍即合,从西伯利亚油田往东一路延伸,几千公里的管道通向中国东北。   回想19世纪中叶,清政府被迫签下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拱手送给沙俄。   从那以后,哥萨克哨所变村落,铁路一路修到海参崴,远东彻底成了俄国在亚洲的前哨,等轮到中国缓过气来,这片地已经换了门牌号。   到今天,远东依旧人少地广,总人口不过八百万,多数集中在几个城市,一比中国东北上亿人口,简直天壤之别。   俄罗斯政府早就焦虑不安,一边砸钱鼓励本国人迁来,一边修学校医院吸引定居。   可奈何冬天零下三十度,环境太狠,好多人熬不过就转身跑路。   倒是管道工程一开,中国的几千工人住进临时营地,带来锅碗瓢盆,也让本地集市开始卖上大葱酱油。   俄方看在眼里,既想借这股子力气,又怕人口格局被慢慢改写。   军队的身影也是远东的底色,港口旁停着军舰,雷达整日扫描,日本海风里时常能听到演训声。   俄国人嘴上说合作,但合同里必定写死:重要岗位自己人来担,活要分半拉。   可热闹的港口里,中国工人与当地小伙子换着手艺,白天焊管,晚上喝鱼汤,这些日常小片段,却让冰冷的监控多了点人情味。   等管道通气,每年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直奔中国的工厂和电厂。   俄罗斯赚到的钱砸进远东基建,学校电网都翻新一遍;中国则稳住了冬天供暖,不用愁煤气紧张。   直到现在,双方又谈起在滨海边疆区加新段,还想着修支线绕蒙古,把整个亚太能源网串成一条链。   宴会上举杯寒暄的背后,其实是在权衡远东的未来棋局。   问题是,人口和经济像秤砣,总要往重的一头压。   俄国使劲加码,也难改变流出的趋势,中国东北却因合作生意越做越旺,远东这片地就像转盘,谁的力量更大,方向就可能跟着改。   所以远东的问题不在于短期管道怎么修,而在于长期人和钱往哪流。   俄国想守住门槛,中国慢慢渗透不着急。这一进一退之间,格局可能就被改写。   最终是“共同开发”,还是渐渐失衡,还真不好说,只不过现在能肯定的是,这片广袤之地正被合作激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热闹。   远东或许不会马上变天,但人口和经济的拉力一天比一天强。   双方要是能在合作中找平衡,化敌意为默契,远东还有机会做亚太的稳定器。   可要是心思太多、暗自较劲,小矛盾就可能越滚越大。

0 阅读:13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