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

文史小将 2025-09-11 16:21:14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 “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可谁能想到,这饼画得越大,最后摔得越惨。 全国人口不到三百万,总兵力不足一万五,论国家体量,立陶宛在世界版图上甚至称得上是“小不点”。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在国际舞台上做出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的举动。 它成了第一个敢于全面驱逐中国外交官的欧洲国家,甚至公然宣布禁止中国外交官再次入境。 这种行为,不仅让外界惊讶,更让人感叹其“胆子之大”。 很多观察家调侃说,立陶宛干的,正是美国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而这股“不要命”的劲头,并不只针对中国。 面对俄罗斯这个毗邻大国,立陶宛同样毫不示弱,哪怕在实力对比上悬殊到几乎不具可比性,它依旧敢在公开场合放狠话,摆出一副“蚂蚁撼大象”的架势。 有人说,这种姿态更像是“以小博大”的政治表演,但在国际舆论场里,却的确赚足了眼球。 更为敏感的是,立陶宛的手还伸向了远在东亚的台海问题。 它不仅在各种场合对两岸事务指手画脚,刻意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还不断释放挑衅信号。 从驱赶外交官,到挑战俄罗斯,再到插手台海,立陶宛的种种动作,几乎超出了它国家体量所能承载的正常范围。 四年前,立陶宛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做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 为了迎合域外某些势力的战略需要,立陶宛执意在涉华问题上踩红线,公然无视中方的一再警告和严正交涉。 彼时的立陶宛政界,笼罩在一种虚幻的乐观情绪中。 2021年,立陶宛国内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通货膨胀率飙到了11%,物价涨得飞快,而普通工薪族每个月也就一千多欧元的收入,和德国人比,连人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老百姓心里焦虑,眼看着生活越过越紧,突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台湾当局和美国要联合在这里建5座芯片厂。 这个消息一出,几乎像一剂强心针。 媒体疯狂宣传,说这是“黄金机遇”,还放话五年内能建成,带来数万个高薪岗位,平均月薪甚至能达到一万欧元。 对一个小国来说,这简直像中了头彩,全国上下都沸腾了,很多人开始憧憬着立陶宛马上就要成为“欧洲的半导体枢纽”。 可理想和现实之间,却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四年过去了,当初承诺的直接投资,真正到位的竟然只有12%,其余连个影子都没见到。 建厂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电力供应,原本许诺的63兆瓦,至今没有兑现。 结果本土明星企业Teltonika不得不暂停扩张计划,因为连电都接不上,怎么搞生产?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技术问题,台湾工研院送来的所谓“支持”,是一套8英寸晶圆的工艺补助,总金额4.7亿新台币。 外行人看热闹觉得挺大手笔,但业内人士一眼就明白,这技术比大陆的水平至少落后十年,根本不是先进生产线。 Teltonika创始人鲍科施提斯甚至直言,他们感觉自己被当成了“科技乞丐”。 半导体这行,不是画张图纸就能干的。 它需要一个完整、稳定的供应链。 德国大陆集团就是因为供应链断裂,果断撤离了立陶宛,这跟台积电在南京工厂的稳健运营,形成了多鲜明的对比啊。 为了换取这个虚幻的“大饼”,立陶宛付出的代价是双重的。 它不仅没得到想要的未来,还把自己的现在给搭了进去。 为了讨好美国,它在涉台问题上公然挑衅,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还退出了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 结果呢?中国从它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直接掉到了第六。 2021年前三个季度,立陶宛的乳制品对华出口骤降了73.4%,对许多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这几乎是灭顶之灾。 原本稳定的订单说没就没,供应链也瞬间断裂,仓库里的货无人问津。 政治上的一时投机,最终却让最踏实做生意的企业成了牺牲品。 受到打击最严重的,还是那些本土的中坚力量。 比如Teltonika,本来规划到2028年要建成10座工厂,带动6000个高薪岗位,总投资高达35亿欧元。 结果外部承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反倒逼得自己的扩张计划全盘停摆。 所谓的“输血”没见到,却硬生生把自己的“造血”功能给掐断了。 这种故事,其实并不新鲜,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太多次。 真正的产业大厦,得靠自己一砖一瓦去盖,而不是指望别人在沙滩上给你画一座海市蜃楼。

0 阅读:2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