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黄新廷带队伏击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入伏击圈时,忽然有人开了一枪,黄新廷大惊失色,急问:刚才是谁乱开枪? 那一刻,华北平原上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黄新廷带领战士们潜伏在路旁的沟壑中,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他们得到可靠情报,日军一支运输队将途经此地,车上满载弹药和补给。这场伏击不仅关系到物资缴获,更关乎中国军队在当地的战略部署。 就在日军先头部队即将踏入伏击圈的一刹那,一声突兀的枪声打破了寂静。黄新廷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他压低声音厉声问道:“谁开的枪?不要命了吗?”后来得知,是一名新兵因为过度紧张导致走火。这个意外让整个伏击计划险些功亏一篑。 日军听到枪声后立即警觉起来,运输车队加速前进,机枪手朝着道路两侧疯狂扫射。眼看计划暴露,黄新廷当机立断,下令强攻。 战士们奋勇出击,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敌军,步枪、机枪一齐开火。这场原本可以以最小代价取胜的伏击战,最终变成了一场硬碰硬的遭遇战。 让人感慨的是,黄新廷在战后并没有严惩那名新兵。他在总结时说:“战场上的每个失误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东西。”这句话在部队中广为流传,也成为这支队伍的治军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意外也可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军指挥官可能因为这声突兀的枪响,误判我军缺乏战斗经验,从而放松了警惕。在接下来的交战中,日军确实显得有些轻敌,这让我军在近距离战斗中获得了优势。 黄新廷作为贺龙麾下的得力战将,以善打硬仗、巧仗著称。他带兵既讲究纪律,又注重实战锻炼。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部队虽然装备简陋,但战斗意志顽强,战术灵活多变。 这场战斗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但其中蕴含的战场智慧和应变艺术,至今仍值得深思。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指挥员的临机决断能力往往比完美的计划更重要。 而这种在逆境中迅速调整、敢于拼搏的精神,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宝贵财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央视新闻《国家记忆》——黄新廷:铁血战将的抗战岁月
1938年,黄新廷带队伏击日军,眼看日军就要进入伏击圈时,忽然有人开了一枪,黄新
帝王心术
2025-09-09 00:52:41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