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以前以为网红曹操是中国通,但是从他解释中外观众对大阅兵的看法时可以看出,其实他也只是半桶水,如果不是半桶水,那他费劲巴拉地借中美文化差异解释中外观众对大阅兵的不同看法,其根本目的或许只是为了给西方人的“自由论”作辩解。 前段时间,他的一段视频引起了不少关注,他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外观众在看阅兵时,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按照曹操的说法,中国人看齐步如一、排阵整齐,会感到热血沸腾,这是集体主义的体现,而西方观众却觉得有些压抑,因为他们更看重个性和自由。 这个解释听起来简洁明快,符合很多人的直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其实有不少漏洞。 一个最典型的反例就是特朗普,公开记录显示,2017年特朗普以美国总统身份出席法国国庆日阅兵后,便在白宫内部会议中提出“美国应举行更盛大阅兵”的想法。 2025年6月14日,恰逢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华盛顿特区阅兵如期举行,据美国陆军部官网发布的报告,此次阅兵耗资2870万美元,涉及6700名官兵、148辆军用车辆及49架军机。 如果照曹操的逻辑,一个强调自由的国家领导人理应对这种“整齐划一”的表演毫不在意,但事实刚好相反。 特朗普不仅在意,还一心想把阅兵当作彰显国力的手段,可美国阅兵的效果并不理想,与人们印象中那种整齐划一的中国阅兵相比,美军的队列明显松散,甚至有点“走过场”的味道。 这让人陷入思考,问题真的只是文化不同吗?其实更大的原因是能力问题。 要办一场震撼人心的阅兵,背后需要庞大的组织体系、细致的训练传统和高度的纪律性,而这些在美军体系里并不是重点。 美军的强项在于小规模作战和高科技装备,而不是数万人步调一致的方队,换句话说,美国不是“不想”,而是“不擅长”,甚至可以说是“没底子”。 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讨论:自由和规矩到底是不是对立的?不少人习惯把自由理解成随心所欲,把规矩看成限制个性的枷锁,二者像是水火不容。 但回顾历史便会发现,自由从来不是无拘无束,相反,它一定要依赖规矩才能真正实现。 以美国为例,它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不是因为它比别人更“自由”,而是因为它率先在混乱的世界里建立了一整套规则。 无论是金融体系还是国际组织,美国扮演的都是制定秩序的角色,正是这些规则,让资源、资本和人才可以有序流动,让社会发展有了稳定的基石。 简单来说,是规矩托起了美国的自由,如果没有严明的秩序,所谓的自由就会退化成强者任性的舞台。 然而在对外宣传时,美国鲜少强调自己在制度和规则上的投入,反倒不断把“自由”包装成成功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因为打造秩序太难,需要社会付出代价,需要漫长的磨合,很少国家能轻易做到。 相比之下,“拥抱自由”听上去既轻松又诱人,于是大量发展中国家被这种叙事吸引,认为只要一味放开,社会就能自然而然走向富强。 然而现实往往是,缺乏规矩约束的“自由”,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失序甚至崩溃,那种把自由描绘成发展“万能钥匙”的说法,本质上就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 这样回头再看曹操的说法,就显得过于表面,他把中西方对阅兵的看法,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差异,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其实包含着根本性的能力差距和叙事策略。 如果问题被模糊处理成“文化不同”,那么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秩序建设和世界竞争的深层意义,就会被遮掩过去。 更严重的是,这种说法无形中还维系了西方“自由高于一切”的话语权。 所以一个国家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说自己多么崇尚自由,而在于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规则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
在北京看完阅兵,韩国议员当着全球说出4个字,眨眼间冲上外网热搜韩国议长禹元植
【1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