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小年夜,吴佩孚和家人吃羊肉饺子,他咬了一口,却被一小块碎骨卡了牙龈。他

佳佳说史 2025-09-04 09:42:33

1939年小年夜,吴佩孚和家人吃羊肉饺子,他咬了一口,却被一小块碎骨卡了牙龈。他没当回事,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小骨头,竟要了他的命。   故事的起点,要放到那个战火连天的特殊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想要在中国确立更稳固的控制,得找一个在中国本土有影响力、说话管用的人来做他们的代理,备选里面,除了政坛显赫的唐绍仪,就是吴佩孚了。   唐绍仪出身优越,家庭与晚清权贵来往密切,早年赴美留学,眼界和想法比很多同龄人都要开阔,回国进入清政府工作,因外语好担任要职,还在甲申事变后成为袁世凯的心腹。   然而,随着国内政治动荡,唐绍仪更倾向于共和理念,这种转变,让他与袁世凯走向分裂,在南北议和时,他公开倒向南方。   他后来仕途转折,短暂出任内阁总理,并和孙中山结为政治盟友,虽然两人在具体路线和思路上存在分歧关系逐渐疏远,但在三十年代,唐绍仪在广东担任地方官,为当地带来不少实事好处,也赢得了不错的社会声望。   对于日本人而言,显然是吴佩孚的角色更为重要,虽然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北洋军阀巨头,身边依旧聚集着不少老部下,一直还有一股影响力,再加上吴佩孚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已公开化,这也被日本人视为一个可利用的机会。   日本方面派出多路说客劝说吴佩孚出面支持组建伪政权,但吴佩孚态度一直强硬,无论是普通说客还是高级特务负责人,甚至考虑请汪精卫亲自软化他,都无功而返。   吴佩孚不仅一次将这些来访的人赶走,坚决不答应与侵略者站在一起,日本势力因为屡次碰壁而心生怨恨,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这一连串的遭遇与他最终的死有关。   就在抗战烽火蔓延的背景下,吴佩孚的这场家庭聚餐,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团,一碗羊肉馅饺子刚下肚,突然一阵突如其来的疼痛让气氛骤变。   原来,饺子馅里混进了碎骨,这块硬物扎进了吴佩孚的牙,家人帮忙除掉异物后,他刚开始并未觉得有大碍,把这事当作一次小小的不适,随后的日子里,吴佩孚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很快病得不轻。   有人立刻联想到几天前的牙龈伤口,怀疑有内情,毕竟在人们认知里,平常吃饭塞牙是常有的,哪有因为碎骨伤口就猝死的道理,特殊情况让人起了疑心。   吴佩孚本来就有牙齿方面的陈年毛病,这次受伤后病情迅速恶化,更巧的是请来的医生之中有一位日本人,这位医生决定给他拔牙。   在当时拔牙已经不算新鲜事,但意外的是,拔牙过程中竟然没有安排麻醉,术后也没有认真消毒,创口发炎,感染随之加重,他的面部浮肿,整个人高烧不退。   那个时候,日军宪兵队还下令封锁了吴家大门,严禁外人和家属随便进出,日本医生再次上门,说要继续给吴佩孚治疗,家属虽然疑虑重重,但在对方强势管控下不得不同意他的建议。   随之而来的就是病情的全面恶化,昏迷、抢救、终至死亡,事后家人还发现,日本医生曾在关键时刻登上床边,对吴佩孚进行心脏按压,他们回忆,这动作不像救人,反倒像催命。   围绕吴佩孚之死有各种猜测,有人认定这并非一次意外,而是日本方面刻意安排的谋害行动,推测的依据是吴佩孚牙齿有病,日本人利用这短处,通过内部人员做手脚,在饺子里加骨头碎,只为让旧疾复发,进而搞出命案。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蒋介石派人毒杀吴佩孚,理由是国民党特工在他长期服用的药品里动了手脚,这两种猜测虽广为流传,但由于缺乏直接证据,都没办法真正定论。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至今仍是历史疑案,吴佩孚去世那年才65岁,平日并无大病,以他的体质来说,谁也不会想到一次碎骨受伤就会撒手人寰,也因为这层关系,他的死注定伴随种种迷雾,成为后人口中的悬案。   但不管外界如何猜测,还有一点成为既定事实,那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关头,吴佩孚没有向日本势力妥协,无论他过去怎样,但到关键时刻,他顶住了压力,守住了中国人的底线。   当年日本人的代理人如意算盘失效,吴佩孚始终没有丧失家国立场,这个结果,对身处战乱年代的人来说,或许比所有悬疑都更有分量。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