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人数剧减,过去的教育欠账也该还了很多以往的教育欠账,很多亟需的教育改革

庚黑星君 2025-09-04 02:19:14

小学新生人数剧减,过去的教育欠账也该还了

很多以往的教育欠账,很多亟需的教育改革,在“教师过剩”这个大背景下更易得到解决,只要公共政策跟上,“坏事”随时可以变“好事”。

最近,全国的中小学陆续都开学了。

据舆论预估,今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跌破1400万人关口,连续两年下降200万:2023年为1878万人,2024年为1617万人。

这全然是坏事吗?

未必。或者说,是忧是喜,取决于公共政策如何跟进。

01

小学入学人数下降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大新闻,毕竟,这是一个新生儿人数的“衍生数据”。

从2016年到2024年,新生儿人数大体呈加速下降趋势:

2016年,1786万;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

2021年,1062万;

2022年,956万;

2023年,902万;

2024年,954万。

从新生儿数据来看,今年小学入学人数跌破1400万只是一个开始,3年后入学人数势必将会跌破1000万大关。

对此,舆论的解读普遍是偏负面的,言必称教师人数大幅过剩,比如“十年后200万教师过剩”、“最大的铁饭碗开始缩编”……

新生人数下降自然是大势所趋,最早是幼儿园,这两年轮到小学,未来几年初中高中也避无可避。

由此,一定意义上的教师缩编恐怕也在所难免。事实上,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着手干这件事了,今年上半年,湖北鄂州市提前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同时根据小学生源走势,核减小学编制500名增至初中;江西省万年县宣布,2025年暂停英语教师招聘;江西南昌进贤县也表示,2025年不会招聘教师。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教师缩编”对在编的教师其实影响并不大,更不会造成什么所谓的“失业潮”,真正受损的其实是那些正在师范就读或有志于入教师编的大学生。

这对汲汲于编制的本届年轻人当然是一记重击,但也没舆论渲染的那么可怕。

其一,就目前困窘的地方财政状况而言,一定幅度的教师缩编不是恰恰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么?

其二,教师缩编也构成一个足够清晰的市场信号,对未来师范院校的招生以及大学报考都会起到指向作用,从源头上减少师范生过剩。

其三,刻薄地说,既然不婚不育是当代年轻人的集体选择,自由选择权当然应该得到尊重,但由此而派生的“编制岗位减少”不也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么?权责对等求仁得仁而已,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02

更重要的是,教师缩编或许是一个趋势,但所谓“大幅缩编”却未必是一个必选项。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都存在着投入不足的境况,尤其是存在“历史欠账”。

比如,托儿所及托幼服务以往即使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供给不足”,更未纳入义务教育的福利之中。很多孩子都没有机会享受公办托班的公共服务,这给很多家庭无谓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那么,既然现在新生儿下降了,教师过剩了,岂不是正好顺势解决国内托幼服务不足的问题。这两年,很多家庭都发现:自家孩子上托班和幼儿园更容易了;班上学生的数量减少了,班级从“大班”缩编为“小班”,每个孩子享受的老师关注度提升了;连操场和游乐设施都不挤了;甚至幼儿园伙食越变越好……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一可以缓解“幼师过剩”,二对年轻人的育儿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助力,何乐而不为?

再比如,国内中小学尤其是好点的学校,班级都很大,动辄五六十人,也就是所谓的“大班制”,而在欧美,一个班的人数只有二三十人,是所谓的“小班制”教学。

在以往,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人数不够,所以只能因陋就简搞“大班制”,那么现在教师人数不是过剩了嘛,不是正好转型“小班制”?

还有所谓的重点学校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困局,公立学校被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什么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啥重点也不是的就叫作“菜小”“菜中”。

在以往,最经典的说辞同样是“教育资源不足”,只能重点保证部分学校,“让一部分人先好好学习”,那么,同样的道理,现在既然教师过剩了,不恰好是解决教育均等化、提升“菜小”“菜中”质量的良机吗?

还有一个更“敏感”的话题,也就是外地孩子农村孩子在大城市的就读问题。

前不久,一些自媒体在炒作“杭州率先破局开始抢娃”:杭州无房无户、无积分、无居住证幼升小、外地转学、插班、小升全区可报名申请公办学校。

这则消息后来被证明是捕风捉影,至少是夸张了,但从社交媒体的跟帖来看,背后的民意却是雀跃的,很多外地来大城市的务工家庭的确有这个教育需求,没有人天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在以往,这个问题同样受制于所谓的“教育资源不足”,而今,教育资源“过剩了”,解决的时机不也就来了。

还有一个教育竞争的问题,也就是“卷”。

而教育卷的重要原因之一呢,就是人均教育投入不足,人均教育资源不足,比如985和211院校太少,而报考的人太多。

很显然,很多以往的教育欠账,很多亟需的教育改革,在“教师过剩”这个大背景下更易得到解决,只要公共政策跟上,“坏事”随时可以变“好事”。

改革正当其时。

03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来批评我了:说了那么多,钱从哪里来?

还有一种声音是:谈所有事情,要以钱为基础,谈情怀不能当饭吃。

这话当然不错,各级财政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就像正如火如荼展开的生育补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假设地去想一想,有限的公共财政应该怎么花?

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来看,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是民生和福利。

那么,当我们谈到“钱不够”时,是否可以换换思路,将减少支出的重点放在“无效基建”和“吃饭财政”之上,而不是捡软柿子捏,对着民生和基本福利就是一顿乱喷。

说白了,地方财政的确很困难,未来当然需要减支,但就国际经验与中国语境来看,育儿、养老(尤其是体制外和农民)、教育、医疗这些公众的基本福利非但不能减,而且要加强。

图/图虫创意

公共财政支出不单是一个增减的问题,更是一个支出方向的大转型问题。

很多国人,一旦说到与自己有关的福利,就各种愤慨,要求增加;一旦说到自己暂时享受不到或已经享受过的,也是各种愤慨,认为多了,早该减少了。

这种幼稚的精致利己主义价值观,我看还是别拿到公共讨论中来。

就好比,每每谈到育儿福利,我们经常在公共舆论中看到有些人说:我凭什么帮人家养孩子?

但这些人往往不懂或故意装作不懂:没有孩子,将来谁来交社保,谁给你养老?

很多人啊,说到就业时,就各种抱怨就业机会不足,编制的坑变少了;但说到生育时,又说结婚的人生孩子的人太多了。

鲁迅先生不仅喜欢抽烟,他还说过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其他人的福利,就是你的福利。

0 阅读:87

评论列表

微尘

微尘

2
2025-09-04 04:22

很好的文章,小班额,或者幼儿园,都是解决的办法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