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来不来,参加中国的阅兵,无所谓,但是有一个国家,可必须得来,那就是法国的法新社! 时间拨回2022年,法新社一组解放军演习照片在外网疯传:低角度镜头下,装甲车辙碾过荒漠,士兵面罩反射冷光,连履带缝隙的沙粒都清晰可见。 这组被网友戏称“阴间滤镜”的作品,本意是延续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老套路,却意外戳中了中国网民的审美G点。 “原来在西方视角里,我们竟如此有压迫感?”这种戏剧性反转并非偶然,当中国军队主动开放演习场,允许外媒拍摄装备细节时,任何刻意扭曲的镜头语言,在硬核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转变在2019年国庆阅兵达到高潮。当法新社镜头对准东风-41洲际导弹时,没有刻意虚化背景,反而用特写捕捉导弹外壳的金属纹路与多弹头分离装置。 全球200多家媒体转载的这张照片,让军事论坛炸开了锅:德国网友通过弹体编号追溯生产批次,印度军事博主逐帧分析推进系统,连一向挑剔的美国《防务新闻》都承认“这是最清晰的中国战略武器影像”。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官方并未对此类报道设置障碍,反而通过技术手册发放、专家解读等方式,主动填补信息空白,将“威胁论”转化为展示透明度的契机。 法新社的“走红”绝非偶然,其报道视角的转变暗合中国军事技术的迭代节奏。2025年珠海航展上,当其他媒体还在拍摄战机静态展示时,法新社记者已扛着400mm长焦镜头,蹲守在跑道尽头。 他们记录下歼-35隐形战机爬升时的尾焰分层,用高速摄影捕捉霹雳-15导弹的离架瞬间,甚至通过热成像仪呈现发动机内部构造。 这些数据后来成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分析中国六代机技术路径的重要参考,而中国军工企业对此的回应是:在航展官网同步开放3D模型下载,允许全球研究者进行技术验证。 这种开放姿态在2025年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中达到新高度。法新社没有聚焦火炮对射的激烈场面,反而用延时摄影记录中国海军补给舰与俄罗斯舰艇的横向补给作业。 配文写道:“在第二岛链外,两支海军用标准化流程完成物资交接,这种默契比导弹更令人警惕。”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海军主动邀请法新社记者进入补给指挥舱,展示中俄海军通用的物资编码系统——这种将操作细节置于聚光灯下的自信,让所谓“军事威胁论”不攻自破。 当2025年4月绕台军演打响,法新社的报道再次引发连锁反应。其拍摄的火箭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画面,被日本防卫省用作制定反导策略的参考资料;记录的海军055型驱逐舰垂直发射系统装填过程,成为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中国威胁论”报告的封面图片。 但讽刺的是,这些原本用于渲染恐慌的素材,反而让国际社会看清了中国军队的透明度——当所有装备参数都经得起第三方镜头检验时,任何抹黑都显得苍白无力。 Quora上“如何看待中国阅兵”的提问下,高赞回答竟来自一位法国军事摄影师:“我在法新社工作十年,拍过无数国家阅兵,但只有中国会主动提供装备技术手册,允许我们拍摄弹药舱内部结构。这种自信,才是真正的威慑。” 从刻意扭曲到客观记录,从渲染威胁到技术解析,法新社镜头语言的嬗变,折射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逻辑:当硬实力足够强大时,任何视角的审视都将成为展示自信的舞台。 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装备性能上,更体现在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当中国军队敢于将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置于全球镜头之下时,所谓“威胁”的叙事自然土崩瓦解。 这种转变背后,是硬实力的支撑让任何镜头语言都难以扭曲真相,更是大国自信到足以包容不同视角的底气。 您认为,法新社的这种报道转向,会如何影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整体叙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东京这回怕是真要破防!过去中国办阅兵,外界多是“看热闹”,如今却画风突变——日
【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