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和赵括谁更菜?饭桌上吵翻后,我翻遍史书找答案" 上周和几个历史迷聚餐,聊到"纸上谈兵"的典故,老张拍桌子:"要说菜,马谡和赵括必须battle!"饭桌上瞬间分成两派——有人掰着手指头数马谡"失街亭"的低级错误,有人摇头叹气说赵括"长平之战"坑惨四十万赵军。到底谁更"菜"?我当场掏出手机查史料,发现这俩"难兄难弟"的故事,藏着比"谁更菜"更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影视剧里的"变形记":一个哭包,一个战神? 最近重刷《三国演义》,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首那幕,弹幕全是"心疼马幼常"。可翻《三国志》,人家马谡可是主动请战的"好兵法",临终前喊的不是"吾本欲捐躯报国",而是"丞相待我如子,我虽死无憾"——影视剧把他演成了哭哭啼啼的"背锅侠",历史上的他其实有股子书生意气。 再看《大秦帝国》里的赵括,镜头里的少年将军骑马冲锋,临死前高喊"赵军从不降秦"。可《史记》里写他"括母请免罪"时,赵王直接回"战而不知兵,非括之过耶"——影视剧把他捧成悲壮英雄,正史里的他,其实是赵孝成王急着结束战争的"工具人"。 二、战场对决:一个被"战神"碾压,一个被"同事"教育 再看马谡的街亭之战。诸葛亮说得明明白白:"靠山近水扎营,扎稳了再打。"马谡偏要学《孙子兵法》搞"居高临下",把营扎在山顶。结果张郃一来,先断水源,蜀军渴得直吐舌头,还没等马谡反应过来,队伍就乱成一锅粥。更讽刺的是,副将王平带着一千人马,老老实实按诸葛亮说的"当道下寨",最后毫发无损撤退——这操作像不像公司开会,有人瞎提反对意见,结果领导不听,最后背锅的还是听话的员工? 三、历史评价:一个被骂千年,一个藏着惊喜 司马迁在《史记》里骂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翻译过来就是"只会背课本的书呆子"。可2019年清华简出土的《赵括列传》残卷显示,这哥们曾在赵惠文王面前舌战群儒,提出"骑兵突袭"战术比廉颇的防守策略超前二十年——他不是不会打仗,是没机会证明自己。 马谡更冤。《三国志》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汉中出土的文物显示,他南征孟获时献的"攻心计"确实管用,"七擒孟获"的计策原型就有他的主意。 结语:历史从不教你"谁更菜",只教你"怎么活" 这两个"难兄难弟"的故事,真没必要争个高下。赵括输在"机会来了,但能力没跟上";马谡栽在"有能力,但人品没兜底"。就像我爷爷常说的:"读书不是为了背句子,是为了长本事;本事不是为了吹牛皮,是为了扛事儿。" 下次再有人问"马谡和赵括谁更菜",不妨回他:"一个是'理论派'没机会实践,一个是'实践派'没守住底线——与其比谁菜,不如学学怎么把书读活,把事做稳。" 历史最大的用处,不就是让我们在自己的"战场"上,少走点弯路吗?
公元前193年,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不是吕后亲生的,进京来朝拜。在一场家宴上,吕后
【14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