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

云云聊聊娱 2025-09-02 17:30:43

中国刚刚把上千吨稀土装船运往德国,结果德国方面突然“变卦”,以安全为由暂停项目合作! 一个欧洲工业巨头的政策,最近让人看得有点迷糊,它在自己的经济命脉和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之间,似乎走上了一条矛盾重重的钢丝。 这个国家的工业心脏无论是那些享誉全球的汽车,还是顶尖的化工产业,其每一次搏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关键原材料,这种依赖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要造一辆新潮的电动汽车,就得用上四公斤多的稀土,而一座高耸的风力发电机,更是个“大胃王”,能吞下足足六百公斤。 问题在于这些性命攸关的资源,有八到九成以上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欧盟设定的65%安全红线,简直是把鸡蛋全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有家德国汽车巨头就算过一笔账,要是稀土供应断上一个月,单是电动车生产线就可能蒸发掉超过20亿欧元,另一家化学巨头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雄心,也同样悬在一条脆弱的供应链上。 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行不行?恐怕不行。在德国本土开采稀土,成本高得吓人,估摸着是现在进口价的三倍,根本不划算。把希望寄托于美国或澳大利亚?那边的矿山要么是废料堆积如山,要么是环保抗议不断,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来看,德国想摆脱这种单一依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发生的事情就更显戏剧性了,八月中旬,一批价值8亿欧元的工业原料从中国港口出发,专门运往德国,货物上清清楚楚地标着“德国汽车工业专用”,这批稀土对当时焦急等待的德国汽车产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然而这边厢刚收下救急的物资,那边厢德国政坛却刮起了另一股风,一些政治人物被指责一边接受着重要的工业补给,一边又做出了损害供应商利益的举动,他们以所谓的“安全顾虑”为由,叫停了一个与稀土供应相关的港口合作项目,理由之一居然是担心风电设备被远程操控。 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合作的德国企业自己人给怼了回去,企业公开澄清,所有运营控制权都牢牢掌握在德方手里,这就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安全威胁”究竟来自哪里? 线索似乎指向了更早的七月份,当时美国驻德大使就曾对有外资参与的港口项目发出过警告,德国国内也有智库跟着煽风点火,渲染“讹诈”风险。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德国这么做,可能是为了换取美国在F-35战机零部件供应上的配合,不得不在对华姿态上表现得更强硬一些。 这种为了追求“政治正确”而牺牲经济理性的操作,让德国企业界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明明是合法合规拿到的材料,怎么用起来还可能受限? 这种“吃饭砸锅”式的行为,自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原本在八月份加班加点,特事特办,仅用5个工作日就走完审批流程,确保稀土及时运抵欧洲的中国企业,在德国叫停合作后,也迅速调整了策略。 中国商务部对出口德国的稀土增加了“附加审查”,要求德国的最终用户必须书面承诺,这些材料不会被用于军事。 与此同时,中国的稀土企业也开始把合作的橄榄枝,更多地伸向了法国、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毕竟国际经贸的核心是“彼此成就”,而不是谁对谁的“施舍”,缺乏信誉的玩家,最终会被牌桌疏远。 这场政治秀的账单,最终会寄给谁呢?德国的汽车企业首当其冲,可能要面对高达38%的成本上涨,一条重要的生产线也因此前途未卜,而这一切折腾的最终买单者,将是德国的普通消费者。 美国的施压让德国陷入了两难,一边是现实的供应链需求,一边是“去风险”的战略口号,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要求盟友强硬,自己今年上半年却增加了军用稀土的进口量。 这种平衡游戏正在一点点消耗中德之间长期积累的互信,德国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云云聊聊娱

云云聊聊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