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凝视] 1402年夏天,南京城内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峙,刚刚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朱棣,面临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异常棘手的问题,他需要当朝第一大儒方孝孺为其起草登基诏书,以证明皇位的合法性。 然而这位被建文帝视为心腹的文臣,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选择,方孝孺不仅拒绝为朱棣草诏,更是以死相拼,最终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惨案之一。 方孝孺的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这位135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的读书人,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乡人称其为“小韩子”,意指其才学可比韩愈。他师从当代大儒宋濂,在经史方面的造诣连前辈学者都自叹不如。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两次召见方孝孺,对其才学颇为赞赏,但太祖认为时机未到,有意将其留给后世,因此只是让他外放为汉中教授。 在汉中期间,蜀献王朱椿慧眼识珠,聘请他为世子师,并亲笔题写“正学”二字作为其书斋名,“正学先生”的称号由此而来。 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的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他被召入京师,担任翰林侍讲,很快成为皇帝最倚重的顾问,建文帝经常在处理朝政时咨询他的意见,读书遇到疑难也会召他讲解,甚至让他在御前直接批答奏章。 这种深厚的君臣情谊,成为后来方孝孺宁死不屈的重要原因,靖难之役爆发后,正是方孝孺为建文帝起草了多篇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可以说他是这场政治斗争中建文一方的重要参与者。 当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在宫中自焚,方孝孺也被燕军俘获,面对新的权力格局,朱棣急需这位天下文宗为其草拟即位诏书,以获得士林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当方孝孺被带到朱棣面前时,他身着丧服,悲恸不已,据史书记载,朱棣试图以“效法周公辅成王”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方孝孺连番质疑让这位新皇帝理屈词穷。最终朱棣只能以“此朕家事”来搪塞,并强令方孝孺起草诏书。 面对威逼,方孝孺愤然投笔于地,宁死不从,根据《明史》记载,朱棣以灭族相胁,但方孝孺依然坚持拒绝,盛怒之下,朱棣下令处死方孝孺并株连其族人。 关于这起惨案的具体情节,历史上存在不同版本的记载,后世广泛流传的“诛十族”说法,最早见于明代中后期的私人笔记,正史《明史》的记载相对简略,只提到“并夷其族”和“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无论具体细节如何,方孝孺因不屈从新皇权而遭极刑,并牵连众多亲友的事实毋庸置疑,这起惨案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震动,对明代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方孝孺的选择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将忠君、名节视为高于生命的存在。加上建文帝对其有知遇之恩,以及浙东地区素有的刚直民风,都促使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以死明志。 这种选择在后世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赞誉者认为方孝孺气节凛然,堪称“千秋正学”,是读书人的典范;批评者则认为他过于迂腐,为保全个人名节而累及无数生命,实属不智。 方孝孺的悲剧还反映出古代皇权专制的残酷性,在绝对权力面前,个体的选择空间极其有限,即使是当代大儒也难逃政治斗争的旋涡,他的遭遇成为后世文人的警示,也影响了明代士大夫的政治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方孝孺的故事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权力更迭中的两难境地,是顺应新的政治现实,还是坚持内心的道德准则?不同的选择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而历史往往不会给人重新选择的机会。 方孝孺案发生后,明成祖朱棣的统治基础并未因此受到根本冲击,反而通过这种极端手段震慑了潜在的反对者,但这种做法也在士林中留下了阴影,影响了整个明代的政治氛围。 时至今日,方孝孺的故事仍然引人深思,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一个读书人面对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的坚持,无论我们如何评判,都不得不承认其选择的沉重分量。 关于方孝孺的选择,你认为是值得敬佩的道德坚守,还是缺乏变通的书生意气?如果是你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个人理想与家族安危之间,古代士大夫的两难困境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
优优谈过去
2025-09-02 11:38: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