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那本人教版英语书,一脚就踩回了三年级。 那幅野餐插画里,Mike对着妈妈一声嚎:“I'm hungry!” 瞬间,bread, milk, egg, cake这些单词,就跟施了魔法一样,从纸上跳出来,带着热气。那会儿懂个屁的语法,学英语,就是把单词和手里的零食对上号。老师在上面领读,我们扯着嗓子跟,眼睛却死死盯着同桌铅-笔-盒-里那块长得像“cake”的橡皮。 这玩意儿现在看,简直是顶级设计。 它不是在教单词,它是在给你画饼——一个理想世界。你看,饿了有人管,吃了要说谢谢。一句“Have some…”,比后来听过的任何情话都动听。 说白了,它在用最简单的句式,搭一个关于分享和善意的乌托邦。 更绝的是那个“Let's do”环节。老师一声令下“Eat some bread!”,全班同学马上跟戏精附体一样开始表演。对着空气“切”蛋糕,对着拳头“喝”牛奶,那股认真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这叫什么?沉浸式体验。语言不是符号,是动作,是快乐本身。 如今我们当然进化了,菜单上的英文随便点,脱口而出“I'd like...”。可有意思的是,路过面包店闻到香味,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还是那句奶声奶气的“I'm hungry!”。原来,那堂课在我们心里埋下的,根本不是几个食物单词。 那本泛黄的课本,就像一台定格我们纯真年代的破旧相机。 原来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一听到“给你面包”,就会真心实意欢呼雀跃的自己。
翻开那本人教版英语书,一脚就踩回了三年级。 那幅野餐插画里,Mike对着妈妈一声
赛事显微镜
2025-09-01 01:22: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