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备和美国撕破脸了,打算彻底截断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最近发布的那个征求意见稿,亮出了底牌:本国产品,在政府采购这块,直接享受20%的价格评审优惠。 这政策看着像采购规则的小调整,实则精准戳中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死穴”。 当美国还在用关税、补贴硬拉企业回国时,中国用“市场+产业链”的组合拳,让企业自己算清账:搬回美国,成本高、订单少、工人缺;留在中国,政策给力、市场大、供应链全。 美国这些年一直嚷嚷着要“制造业回流”,政策一个接一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购买美国货法》,到最近的“基建法案”强制用本土材料,连行政命令都搬出来了。 但现实呢?2024年美国建厂成本比四年前翻了一倍,土地贵、电费高、人工更离谱——工人年薪涨到90万人民币,还招不满人! 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数据更扎心:2025年全美五分之一的工厂因为缺工,根本开不满产能。 英特尔在俄亥俄州的芯片厂,原计划2024年投产,结果拖到2027年;英伟达的H20芯片,因为没了中国市场,直接停产。 这说明啥?行政命令能逼企业回国,但逼不出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的工人。企业要的是赚钱,不是听口号。 中国这次的政策,核心就俩字:实在。每年3.39万亿元的政府采购市场,涵盖新能源、医疗、电子等18个大类。20%的价格优惠啥意思? 比如国产医疗设备报价,就算比进口货高15%,评审时也能按更低价格算,直接赢订单。 湖北2024年就玩过这招,把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提到10%-20%,结果本地中小企业订单暴涨37%。 这政策比关税壁垒管用多了——企业要搬回美国,不仅人工贵三倍,还丢了稳定的政府订单,而后者往往是维持研发的关键钱。 更狠的是产业链优势。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中间品贸易占全球15.2%,长三角的电子元件、珠三角的智能设备,72小时内就能凑齐全链条。 特斯拉上海工厂造Model 3,成本比美国工厂低28%;华为手机核心零件100%国产化。这些案例说明:完整的供应链,比行政命令更能吸引企业。 美国也不是没反击。2025年8月,中美又暂停了24%的关税90天,但美国财政赤字已经创了纪录,补贴钱快烧完了。 更要命的是基建:美国电网70%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古董,企业接个电得排队好几年。 中国呢?智能工厂早就用AI质检,覆盖率98%。当美国芯片企业被技术封锁卡脖子时,中国政府采购一优惠,本土企业竞标直接赢麻了。 看着这场产业链博弈,我突然觉得,美国就像个“急眼的老赌徒”——一边加关税、发补贴,一边逼企业回国,结果自己掉进了“成本高、订单少、工人缺”的死循环。 中国呢?像个“老练的棋手”,用20%的采购优惠和完整的产业链,让企业自己算账:搬回美国,等于放弃万亿级市场和高效供应链。 留在中国,既能享受政策红利,又能靠着14亿人口的市场赚大钱。 说到底,制造业往哪流,从来不是政治口号能决定的,而是企业的理性选择。美国工厂还在为接电等3年时,中国的智能工厂已经全链条生产了。 美国工人年薪90万还招不满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正用熟练的技术撑着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 这场博弈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尊重市场规律的政策,永远比行政命令更有生命力。而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
美国人怕是要傻眼了!他们以为中国会舍不得放弃美国市场,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开始
【3评论】【5点赞】
一日不可无音乐
特朗普最后必然搞得一地鸡毛,等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