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诸葛亮加封益州牧,李严送来一封信,讽刺道:“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牧?赶快加九锡称王吧!”众人见李严如此出言不逊,纷纷要求严惩。结果,诸葛亮写了23字回信,吓得众人面面相觑。
章武三年春,蜀汉皇帝刘备在白帝城走完了一生。临死前,他把儿子刘禅和整个蜀汉,托付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丞相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尚书令李严。
刘备临终前,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分量重,但也给诸葛亮戴了个无形的紧箍咒,意思是责任你全扛着,儿子不成器你看着办。
刘备转头对李严交代:“亮正严副,你们俩好好配合。”刘备这个安排,多少有点互相牵制的意思在里面,怕丞相权力太大。
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人可不是一路人。诸葛亮出身琅琊诸葛氏,是荆州士人,跟着刘备从无到有打江山,是心腹中的心腹。李严呢?他是南阳人,原来在刘璋手下当成都令,刘璋被刘备击败投降后,李严才归顺的刘备。
这种后来归附的官员,在蜀汉内部被称为“东州士人”,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也希望能获得更多权力。李严这人,史书说他“才干世称,晓畅时务”,有本事,办事能力强,但他有个特点——“以才干见称于世,然尚权谋,矜名节”,就是说他很看重权力地位,好面子,为人处事很讲究权谋算计。
两人同为托孤大臣,共辅皇帝刘禅。诸葛亮自然是总览朝纲,李严呢?刘备托孤时给了他“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权力。永安就是白帝城那儿,是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手里握着兵权,驻扎在蜀汉东部重镇,这位置相当关键。
刘备去世后,千头万绪。诸葛亮首要的任务,就是稳定内部。而当时的益州,名义上是蜀汉领土,但还缺一个统领全州的大臣——益州牧。刘备自己生前是领益州牧的。现在皇帝年幼,诸葛亮作为丞相主政,但为了名正言顺地直接管理益州这块核心地盘,他需要这个头衔。
于是,就在建兴元年,诸葛亮加封了益州牧的官职。
消息传到李严镇守的永安。李严一听,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了。他琢磨着:丞相本来就是百官之首,诸葛亮现在又亲自拿了益州牧?这不等于是把蜀汉最重要的全部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头了吗?本来托孤是两个人,现在看起来,大小事全是你诸葛丞相一个人说了算了,我这“副”的,副到哪里去了?
李严很不舒服。他想到了一个法子——写封信去“祝贺”。这封信当然不是真祝贺,它裹着糖衣,里面藏着带毒的针。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先是对诸葛亮劳苦功高、加封益州牧表示一番“热烈祝贺”,然后话锋一转,用反语说道:丞相您功勋如此卓著,光当一个益州牧哪够啊?我看啊,您应该更进一步,赶紧让陛下给您加“九锡”之礼,直接称王,这才配得上您的功绩嘛!
这个“九锡”可不得了!那是天子赐给大臣最尊荣的九种器物和,几乎是通向王位、甚至篡位的前奏。从王莽到曹操,都是先加九锡再篡位的。李严这话,表面上是捧,说诸葛亮功劳太大,该封王;实际上毒得很!是在暗戳戳地质疑和影射:你又是丞相又是益州牧,下一步是不是想学曹操加九锡篡位夺老刘家的江山了?这顶“谋逆嫌疑”的大帽子,无声无息地就扣过来了。
这封信传到成都相府,可把在场陪侍的大臣们气坏了,也吓坏了。这些人,大多是诸葛亮的铁杆支持者。他们看着李严这封阴阳怪气、字字诛心的信,简直是怒火中烧,同时又替诸葛亮担忧:李严位高权重,手握重兵,他这话不仅出言不逊,侮辱丞相,更是在挑拨丞相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用心实在太险恶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炸了锅了。个个义愤填膺,要求诸葛亮必须严惩李严!砍头不至于,至少也得削了他的权,把他调离永安,让他没兵权!
诸葛亮看着这封扎眼的信,心里头自然是清楚的——李严这是在试探,在挑衅。诸葛亮什么反应呢?他没有像下属们那样暴跳如雷,也没有沉默不语。他甚至没有犹豫,显得非常果断和胸有成竹。他只是平静地拿起笔,蘸了墨,在一张简短的纸上,写下了短短一行字,一共才二十三个字!据说,这封信的内容被收录在后来整理出版的《诸葛亮集》里,原文是:
“若灭魏斩睿(魏明帝曹睿),帝还故居(洛阳),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如果我能灭了曹魏,斩了魏国皇帝曹睿的脑袋,让大汉天子(刘禅)回到他祖宗(东汉皇帝)居住的都城洛阳去,到时候啊,我不但接受九锡,就是再加上一锡,十锡封赏我都坦然受之!更何况仅仅是九锡?有什么不敢的呢!”
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没有就李严的指控去辩解什么“我没野心、我很忠心”之类的空话,那样反而显得心虚。他用的方法非常高明,叫“反诘+立大志”。你不是说我功劳大该加九锡吗?
好!我告诉你,现在的功劳算个啥?真正的功劳是什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彻底消灭篡汉的曹魏!只要做到这一点,别说九锡,十锡都不在话下!这等于把李严抛过来的卑劣揣测和权力之争的酸气,一下子拔高到了关系社稷兴复的宏大目标上!
赵军
更高明之处是敲打李严为首这群只想在蜀中安享荣华富贵,不思进取的蜀中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