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李显龙在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前期,去日本接受勋章,他对不起马来西

梦幻星辰醉梦 2025-08-29 21:20:29

[太阳]李显龙在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前期,去日本接受勋章,他对不起马来西亚二战中被日本倭寇杀害华人华侨! 旭日大绶章,不是一枚普通的荣誉勋章,这是日本对外表达国家认可的最高等级之一。 李显龙接受这份礼遇的那一刻,正值中国与亚洲华人世界即将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他笔挺站姿、庄严礼节,仿佛这枚勋章代表着一种荣耀。 但有些事,不该只用“外交礼仪”来解释,对经历过战争的民族而言,这枚章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白骨和旧伤口。 1942年2月,日军在攻占新加坡之后展开“肃清行动”,大量无辜的华人,在没有任何抗争的情况下被驱逐、盘问、枪杀。 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未留下,就消失在新加坡的海岸线边,学者们估算,仅十余天间就有两万五千到五万名华人遇害,有的直接被带去海边射杀,有的被活埋在郊区荒地。 更残酷的是,这场屠杀并不区分阶层、职业,只要是华人,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几乎无一幸免。 李显龙的父亲李光耀,当年就曾在“检证”中差点丧命,他也不过十八岁,却因为年龄落入了日本宪兵的清算标准。 靠一位人力车夫的相助、靠一句“回家取物”的借口,才得以死里逃生,这些都不是传说,是被详细记载过的历史。 也正是因此,当李显龙在日本接受那枚象征“帝国荣耀”的勋章时,哪怕再多官方语言,也掩盖不了那种背后的刺痛感。 更具争议的是,他在仪式上代表“几代新加坡人与日本的合作”来接受这份荣誉。 这种表述,让人不禁想问,那些曾被杀害的几代人,是否也被默认为这段合作中的一部分,还是,他们的牺牲,从此在叙事中被悄然擦除? 李显龙的成长路径几乎就是一个“体制理性人”的标准模板,从精英中学、公费奖学金,到剑桥、哈佛,再到军队历练与政坛接班,他身上每一个阶段的标签都贴着“国家工程”的印记。 他是人民行动党的中坚,是稳定新加坡的象征,可正是这样一个象征,在许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看来,变成了忘却历史的代表,他把个人与国家荣耀混为一体,却将民族记忆边缘化了。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点尤其刺眼,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与全球华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一天的意义,在华人世界远不止一次胜利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对抗历史否定的共同宣誓。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显龙选择在8月底提前赴日领勋,还在公开讲话中对“战后合作”表示感恩,难免让人觉得,这不仅是一次外交操作,更是一场象征性的“姿态倒向”。 事实上,日本方面选择这个时机授勋,也并非随意,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9月3日则是亚洲抗战全面胜利的标志。 在这之间授勋,恰好踩在了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夹缝中,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带有隐喻的动作,而当主角正好是李光耀的儿子,那种象征性就更浓烈了。 新加坡一直被外界誉为“务实的典范”,李显龙本人的治国理念,也深植于这种以国家利益优先的冷静框架中,他从政以来,屡次强调“中立”“平衡”“不选边”。 但这次勋章事件却再次证明,有些“中立”其实是选择性失忆,有些“平衡”不过是现实下的低头,新加坡不站队,但总能在美国、日本的战略框架下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李显龙的个人经历本就与西方体系深度捆绑,他早年接受英美教育,是剑桥和哈佛培养出来的政坛精英,他对体制的信仰是制度性强于情感性。 这种技术官僚式的判断方式,固然塑造了一个稳定的新加坡,但也让他在面对历史情感时显得冷漠,他能理性判断宏观局势,却未必读得懂民族伤口下的集体情绪。 而当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游走,在多边平台上发声,强调“规则秩序”的同时,它在真正的道义议题上,却始终保持“回避”。 比如在特朗普掀起的全球关税大战中,新加坡的姿态就被不少分析者形容为“软”,远不如日本那样敢于维护自身利益,更无韩国那种至少表面硬气的抵抗。 这让外界越来越清楚,新加坡所谓的独立,是一种高度依赖结构性现实的平衡术。 李显龙接受日本勋章这件事,其实正是这套逻辑下的延伸。他并非背弃历史,而是选择性忽视,不是无视抗战记忆,而是用现实利益去换取国际资本的认可。 他觉得这样的行为是“战略延续”,但站在马来西亚、华人世界的角度,这种“现实”,就是对历史尊严的压价。 新加坡外交部当然可以解释为“国家关系的延续”“东亚和平的象征”,但对曾经失去亲人的马来西亚华人来说,这类说法像是把家书烧成灰后还要盖章收藏。 他们并不在意李显龙代表国家接受了什么荣耀,而是在意他是否还记得那些在乱葬岗下沉睡至今的同胞,那些躺在蕉风椰雨中的白骨,是否也曾盼望有一天能被代表发声? (信息来源:凤凰网-李显龙双手压裤线上接受日本战犯天皇授勋,李在明花样讨好特朗普)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梦幻星辰醉梦

梦幻星辰醉梦

梦幻星辰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