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

波览历史 2025-08-29 14:19:02

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当满载稀土的货轮正缓缓驶向德国腹地,这些关键材料将用于当地风电设备制造。随后在8月25,德国Luxcara公司宣布终止与中国明阳智能的风机供应协议,转而选用本土产品。   这种一边大量进口中国稀土,一边对中国风机设限的操作,让人看清了德国在能源转型中的复杂心态。   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总量同比增长近12%,其中德国作为主要买家,进口的稀土中有超过六成来自中国,尤其是制造风机核心部件永磁体所需的钕、镨等元素,更是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依赖并非短期形成,中国在稀土开采、冶炼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让德国企业多年来习惯了稳定的供应保障。   然而今年8月德国推出的风电供应链调整计划,却要求逐步降低永磁体的中国来源比例,这种政策转向背后,是想在能源转型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有趣的是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德国联邦海事与水文局今年初公布的规划显示,未来四年将启动10个风电场址拍卖,总装机容量高达12GW,目标是2035年实现40GW海上风电装机。   这么大的建设规模,单靠本土企业很难完成。就在Luxcara公司宣布“退货”的同时,中国大金重工刚刚完成德国Nordseecluster海上风电集群项目45根单桩产品的交付,这个德国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工程支持。   这种矛盾现象说明,完全“去中国化”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现实,德国风电项目在基础工程和核心部件上,还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   欧洲试图打造替代供应链的努力也面临诸多挑战。今年4月,法日合资在法国建设的稀土回收工厂举行奠基仪式,计划每年生产1400吨稀土,宣称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专家指出,该工厂从回收磁铁和矿石中提取稀土的成本可能过高,而且预计到2026年才能全面完工。按其规划产能,仅能满足全球产量的15%左右,远不足以填补中国稀土的供应缺口。   毕竟稀土加工需要成熟的技术和环保标准,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优势,不是靠一个工厂就能轻易替代的。德国企业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减少对中国风机依赖的同时,并没有停止进口中国稀土。   德国的政策转向给本土风电项目带来了实际压力。根据新的“欧盟优先”原则,德国要求风电项目中本地生产的部件比例必须达标,这给项目成本控制带来挑战。   中国风机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有目共睹,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25年上半年,金风科技的海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但在德国市场却屡屡碰壁。   德国北海的He Dreiht风电场放弃金风科技转而选用西门子歌美飒设备,就是政策影响市场选择的典型案例。这种做法不仅推高了项目成本,也可能延缓德国实现风电装机目标的进度。   而中国企业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市场变化。虽然在德国市场遇到阻力,但中国风机企业并没有停下国际化的脚步。金风科技的产品已经进入47个国家,累计海外装机突破10GW,6MW及以上大容量机组成为主流。   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中国风机凭借稳定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不少订单。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策略,让企业能够有效规避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   同时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的优势持续巩固,从稀土精矿到高性能永磁体的完整产业链,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这也是德国企业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的重要原因。   德国风电项目的“退货”风波,反映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   一方面,各国都在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高效、低成本的设备和材料;另一方面,又担心供应链安全,试图通过政策手段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   这种矛盾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既想利用中国稀土和风机的优势加快能源转型,又想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自主可控。   但市场规律往往比政策更有说服力,中国稀土的稳定供应和风机的技术优势,不是靠简单的政策限制就能替代的。   完全割裂供应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如何在保障安全与提高效率之间找到平衡,才是各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德国这种一边进口稀土一边限制风机的做法,   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国际风力发电网-德国:四年内启动12GW海上风电招标!2035年至少40GW装机目标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