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30秒,把

语蓉聊武器 2025-08-29 11:20:33

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30秒,把鞋底的灰尘擦拭干净,方能入馆。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考夫斯港的桉树林旁,藏着一座灰色砖石砌成的建筑——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 它没有醒目的招牌,门口一块黑色橡胶门垫却成了最特别的标识:垫子上印着日本国旗,边缘纹路被常年踩踏得模糊发白,旁侧的木质提示牌清晰写着“请在此踩踏30秒,擦净鞋底后入馆”。   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在此驻足。 白发老人会扶着拐杖,在门垫上缓慢踱步,目光落在国旗图案上时格外凝重。 年轻父母会牵着孩子的手,边踩边轻声讲述过往。 还有游客停下拍照,询问工作人员垫子背后的故事。 场馆工作人员莉娅介绍,这块2023年初定制的门垫,厚度是普通门垫的两倍,就是为了承受高频次踩踏。 “2023年夏天,有游客将入馆流程发到社交平台后,日本驻澳大使馆曾提出抗议,认为是‘侮辱日本象征’,要求撤走。 但我们始终没同意。” 她指向场馆后院的小山坡,那里留存着二战时期的防空洞遗址,洞口石碑刻着“1942年日军空袭时,此处庇护28名平民,其中3名儿童遇难”。 “这块门垫不是挑衅,是让每个人进门之前,先记住这些不该被遗忘的生命”。   展厅内,没有密集陈列的武器残骸,反而有上百件“平民遗物”占据核心位置。 玻璃柜里一个焦黑的布娃娃格外打眼:蓝色裙子只剩边角,左手仍紧紧抱着小皮球,旁边的卡片标注着“1942年达尔文港空袭遗物,属于7岁的安妮・怀特,她与母亲在空袭中一同遇难”。 莉娅说,这些遗物大多由遇难者家属捐赠, “我们想让参观者知道,战争不只是士兵的战场,更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灾难”。   同样以特殊方式纪念历史的,还有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 这座坐落在格里芬湖畔的建筑,外观形似展开的书本,入口20米长的通道内,两道冷色调红光在地面循环投射。 是日本旭日旗的图案,刚好覆盖整个通道,参观者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必须踩过这片光影。   “我们特意选了冷红光,避免刺眼,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场馆讲解员马克指着通道墙壁上的老照片介绍,照片记录着1942年日军微型潜艇偷袭悉尼港的场景。 “那艘潜艇后来被澳军击沉,现在就陈列在展厅里。 2013年投影设计刚启用时,一位日本参议员参观时看到游客踩过‘旗帜’,当场提出抗议。 日本政府还援引《防卫白皮书》中‘旭日旗为自卫队象征’的表述施压。 但澳方回应很明确:日本法律并未将旭日旗定为国家国旗,纪念馆的设计是对本国战争死难者的纪念,属于内部事务。”   展厅内的日军微型潜艇残骸锈迹斑斑,舱内保留着当年3名船员的日记本。 其中一页用日文写着“1942年5月31日,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想念家乡的樱花”。 马克说,展出这些并非要传递仇恨,“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澳军在二战中有近2万人牺牲,被俘的2万多名士兵中,1.8万人死于日军虐待,而日军也有士兵在恐惧与绝望中挣扎 有老兵带着勋章来缅怀战友,有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在门垫或投影前驻足,听工作人员讲述1942年达尔文港空袭(188架日军战机突袭,243名平民死亡,含12名儿童)、新几内亚战役(澳军与日军拉锯3年,近2万澳军牺牲)的历史。 当地居民约翰的父亲是新几内亚战役的阵亡士兵,他几乎每月都会来考夫斯港的博物馆。 “每次踩过门垫,都像在陪父亲走完当年没走完的路。 我想让孩子知道,现在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考夫斯港博物馆的门垫已被列为“临时文物”,未来将进入展厅陈列,旁边会标注“2023-2025年使用,见证20万人次的纪念”。 这方门垫与这片光影,终究不是符号化的对抗,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记住和平的珍贵。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