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将军,帅化民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奇怪,我从哪里来,我上学时,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没有遇到过和我同姓的。 “我从哪里来?”台湾退役将军帅化民的一句朴素发问,近日在两岸引起不小关注。他的姓氏“帅”在台湾极为罕见,是那种在电话里报了三遍,仍需解释“元帅的帅”的姓氏。 正是这个姓,牵出了台湾社会一个长期被忽视却日益重要的议题——姓氏背后的文化根脉与身份认同。帅化民的故事并非孤例。 1949年之后,随着数百万大陆籍军政人员及其家属迁台,台湾姓氏版图发生剧烈变化。许多源自大陆的稀少姓氏,如“帅”“嵇”“糜”等,在台湾成为“孤姓”。 这一方面是历史迁徙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省人群体在台湾社会的文化边缘化。姓氏不只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文化传承、地域记忆乃至身份认同。 在台湾,罕见姓氏背后往往是断裂的家族史和模糊的文化归属。帅化民回忆自己童年的困惑,不只是对“与众不同”的茫然,更是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追问。 而这个问题,正是数百万台湾外省第二代、第三代共同的心理写照。台湾姓氏结构的特殊性,源于两岸历史的割裂。1949年前后,大量来自大陆各省的军公教系统人员落户台湾。 他们的姓氏多样,地域色彩浓厚,构成了台岛上一个“姓氏孤岛”的文化现象。尤其在军队、警界、公务体系中,姓氏的集中程度远高于一般社会结构。 这种姓氏分布不仅是人口流动的见证,更是台湾社会阶层划分与文化认同的隐性界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解冻,一股“寻根热”在台湾外省人群体中悄然兴起。 帅化民将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了自己的寻根之旅。他参与成立了“世界帅氏宗亲联谊会”,推动族谱整理、宗亲对接,甚至亲赴大陆寻访祖地。 这些举动看似私人,实则映射了一个集体的文化焦虑与身份诉求。“我们不是没有根,而是根被切断太久。”这是许多外省二代在寻根过程中的共同感受。 由于两岸长期隔绝,许多家族失去了与大陆亲族的联系,宗谱中断,口述史缺失,导致后代对自身家族来历知之甚少。寻根,不只是对亲情的渴望,更是对文化归属的追寻。 2007年开始,由海峡两岸共同推动的“海峡百姓论坛”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单一宗亲交流,发展为涵盖吴、林、张、帅等多个姓氏的大型文化平台。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目前,两岸已经对接完成族谱超过2000部,参与寻根谒祖的台湾民众累计近600万人次。在台湾岛内,几乎每一个外省姓氏宗亲组织都参与过这一平台。 这是一场从姓氏出发的文化回归,也是一种民间对“台独”文化洗脑的温和反击。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在历史课纲中淡化中华传统,割裂两岸文化连结。 但愈是如此,姓氏文化这样的“根文化”愈显珍贵。它天然地连接着两岸同胞的血脉记忆,穿透政治操弄的迷雾,唤起“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集体意识。 姓氏寻根,不是简单的“找祖宗”,而是一种文化认同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宗亲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帅化民将军所在的帅氏宗亲会,不仅修复族谱、举办祭祖活动,还与大陆宗亲共同编撰姓氏文化书籍,拍摄纪录片,举办青年文化营。 这些活动不仅唤醒了中老年群体的文化记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台湾青年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借助短视频、自媒体与数字化工具,他们重构了姓氏文化的传播方式。帅氏宗亲会甚至尝试将族谱数字化,与基因检测结果结合,设计出寻根“地图”,帮助年轻人更直观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姓氏文创产品、寻根旅游路线也逐渐成型,文化认同正以更生活化的方式重新进入年轻世代的视野。姓氏,是文化的种子。它沉睡在每一个名字的背后,等待被唤醒。 帅化民的一句童年困惑,“我从哪里来”,看似个人,其实映照着台湾社会一个深层的集体问题:我们与大陆的联系,仅仅是历史的偶然,还是血脉的必然? 事实已经证明,文化的力量远比政治更深远。即便在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当下,民间寻根活动依然蓬勃发展。人们用脚步丈量祖地,用族谱连接亲情,用文化重建信任。 这种根脉相连的文化共同体,是两岸关系最坚实的基础。姓氏不会说话,但它从未沉默。它记录着迁徙的轨迹,镌刻着家族的荣耀,也悄然指向一个共同的未来。 对帅化民而言,一个稀有的姓氏,是他通往祖地的线索;对台湾而言,每一个姓氏,都是写在血脉上的中国记忆。
美国人原来是这样想的,台湾未来终究要交还给中国,但既不是“武统”也不是“和统”…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