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现在人们提到朝鲜战争都知道林总反对出兵。而当时中央领导几乎都不赞成出兵,只有一个半人赞成。一个是毛主席,半个是周总理。 那时候新中国才成立一年,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年打仗,老百姓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就盼着能歇口气,好好过日子。 再说了,中美两边的军事实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美军那可是海陆空三军全都有,飞机大炮轮着上,咱中国呢? 空军还没组建起来,海军基本等于没有,陆军手里的家伙事儿也老掉牙了,跟美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 有人心里还犯嘀咕呢:要是咱出兵帮朝鲜,美国那家伙会不会直接冲咱中国来?到时候国内可就没人守着了,蒋介石在台湾那边可一直盯着呢,他手下还有几十万军队,还雇了日本兵,就等着反攻大陆呢。 如果这时候出兵简直就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到时候国内国外都得乱套。 在高层开会讨论出兵的时候,真正铁了心要出兵的,就只有毛主席一个人。他就像个高明的棋手,一眼就看穿了出兵背后的战略意义。 毛主席觉得,要是美军把朝鲜占了,那咱中国的东北可就危险了。东北可是咱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要是被美军盯上了,那以后的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他还说“咱要是出去打,就算打输了回来,那也是参与过这场大战的人;要是不出去,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以后可就等着挨打吧!” 周恩来总理一开始对出兵也有点犹豫,他心里也在打鼓呢。不过随着朝鲜那边的战况越来越糟,他慢慢也明白了出兵的紧迫性。 周总理多次主持会议,跟大家一起讨论出兵的事儿,还在外交场合放出狠话“谁要是敢侵犯咱中国的主权,那可不行!”所以后来大家就说,周总理是“半个支持者”。 1950年10月,中央连续开了好几次会,专门讨论出兵的事儿。会上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多数人都觉得出兵风险太大,还是别打这一仗了。 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当时党里的领导,除了毛泽东,几乎都反对出兵。”就连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陈兼也说:“其实除了毛主席,政治局里其他人都不太想打。” 不过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他力排众议,最后拍板决定出兵。 他还点了彭德怀的将,让他当志愿军司令员,并且放话“就算打烂了,大不了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彭德怀也特别给力,坚决支持出兵。10月19日,志愿军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毛主席坚持出兵,那才叫有战略眼光,有担当。在当时那种国际形势下,出兵援朝就像是一场豪赌,不过毛主席看明白了“不打肯定完蛋,打了还有一线生机”的道理。 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真正的领导者,不光得有胆子,还得对局势有特别深的了解。 咱们现在看这段历史,就得从中吸取点智慧:做决定的时候,得听听不同的意见,不过也得有自己的主见,得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毕竟,历史的答案可不是靠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得出来的,而是靠对国家利益的深刻把握。
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现在人们提到朝鲜战争都知道林总反对出兵。而当时中央领导几乎
掘密探索
2025-08-27 15:42:46
0
阅读:84